2010年北京大興城區西北部邊緣,一個原本計劃在此建樓的勘測隊無意發現了此處有古墓的跡象,隨後上報了文物部門。直到2014年前後才相繼結束勘探工作,文物研究所礙於年初寒冷便延緩了發掘計劃,直到2014年10月初才開始正式的發掘工作。這一發掘著實有些石破天驚,這座古墓群不僅數量龐大,儲存完好,其古墓時間更是貫穿了4個朝代,可以說是極為罕見。而且在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一枚炮彈,在場的專家無不驚出一身冷汗並連忙報警。
根據考古人員清理後的資料顯示,已經清理的75座古墓中包含了7座東漢平民墓,2座北朝墓以及唐朝墓與遼代墓各33座。這些古墓均未被盜,不僅墓室完好,其中遺骸更是完整無缺。大部分古墓中都是陶器、瓷器、漆器等隨葬品,個別大墓空間寬闊,還在牆上設有仿木的廊柱、牆壁上也有人物雕刻與繪畫以及許多精美傢俱,其壯觀程度絲毫不下於個體古墓。數量如此眾多的古墓之所以能夠倖免於難,專家解釋其原因在於歷史上永定河的多次氾濫,因此使得墓地被淤泥覆蓋,這才使得其倖免於難。
首先被髮掘的便是東漢平民墓,作為這批墓葬中年代最遠、設計最簡的墓葬,生動地體現了距今兩千多年的百姓喪葬特點。東漢墓葬共有7座,皆是平民墓,出土的隨葬品多是銅錢和陶器。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在他們的棺上,它們全部都是用磚堆砌成棺的形狀,所以古人稱之為“磚槨墓”。形象地再現了封建等級中平民有棺無槨的等級制度。而這些墓葬的外形均為梯形,按照南高且寬,北低且窄的形式佈局。專家介紹說這種形制在很大程度上源於“胡人”的喪葬文化因素,因為該地在當時處於民族交流、融合、彼此學習的時期,也再次說明了此地在歷史上一直是漢、胡雜居的社會現實。
在發掘清理這些漢墓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讓人不寒而慄的事情,那就是2014年12月15日下午,挖掘隊在挖掘這座漢墓群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其中一座墓室內有一枚迫擊炮彈,在場眾人全部停下手裡的工作趕忙報警。大興區北臧村派出所民警接到報警後立即趕到了現場,確定了炮彈位置位於漢代古墓群的第二個墓坑之中。民警立即疏散了人群,再跟隨報警人前往古墓底部尋找炮彈,透過炮彈外形初步斷定這是60式迫擊炮炮彈,是抗戰時期所遺留。弄清危險物品的屬性以後,特警隊員便用攜帶的防爆毯蓋住炮彈,民警讓在場的工作人員全部停止挖掘,等炮彈排查專人清理徹底以後再行開工。排爆專人經過一個小時的探測後確認沒有其餘遺留,便將炮彈裝入特製的防爆箱中隨即交接相關手續後帶回公司銷燬。
對於在場的眾人而言,雖然有驚無險但仍舊心有餘悸。也體現了考古工作的危險不只是古墓地形,古墓中未知的事物在充滿神秘的同時也伴隨著未知的恐懼。幸運的是這座龐大的古墓群得以在他們的辛勤中重見天日,讓人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