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教育孩子很難的家長,可能是沒有學會用孩子的視角來理解這個世界。所以,孩子的反應總是跟家長派遣的預期不同,造成衝突。
家長帶孩子逛商場,卻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處在這麼精彩的地方卻還要吵鬧。直到蹲下看到孩子眼睛所能看到的高度,到處都是行走的腿,和並不能看到商品的櫃檯。
父母眼裡的世界是多樣的,而孩子的世界也是多彩,只是,需要父母蹲下來,也需要父母能夠與孩子共情地溝通,也要教給孩子學會溝通。
用孩子的視角來講述孩子眼裡看到的世界。孩子的心思需要被看見,如果父母家人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
小約瑟芬就是這樣一個自認為被家人忽略的孩子。她是個六歲的小女孩,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她想法獨特又心思細膩,她極力想融入別人,卻總感覺被邊緣化。
約瑟芬是牧師家中最小的女兒,哥哥姐姐的孩子比她都大。她最小的姐姐阿格涅塔也要出嫁離開家了。約瑟芬剪掉了姐姐頭紗上的七隻蝴蝶,姐姐被氣哭。在一家人都安慰姐姐的時候,約瑟芬並不覺得自己有錯,且她覺得大家都關心痛哭的姐姐阿格涅塔,沒人顧及自己。
約瑟芬感受到了莫大的忽視,她決定離家出走。一個六歲的孩子走在不算熟悉的路上,食物不小心掉進水裡,自己身上也弄溼了。可她卻還是不想回家。而是跟著一個看起來像個巫婆的婆婆走了。
這就是國際安徒生獲獎作品中的《約瑟芬》。這是一部用孩子的角度來講述一個孩子的心理變化的書。作者是瑞典兒童文學大師瑪麗亞·格里佩。瑪麗亞·格里佩的作品也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發行。她作品中所塑造的約瑟芬和雨果,也成為瑞典兒童文學中的經典形象,並被搬上熒幕,為眾多人所瞭解。
獨特的兒童視角、細膩的兒童心理活動、孩子所獨有的奇思妙想、稚氣又任性的語言特點,讓看似平凡的生活,因為孩子的思考而變得精彩起來。
全書大概6萬字左右,小巧而精緻,語言敘述平時,透過對約瑟芬這個小女孩立體的塑造,讓我們看到教會孩子溝通,尤其是知道怎麼跟家人相處的重要性。
成年人習慣用“在忙”和“沒空”來敷衍孩子,卻不知道孩子也是有思考有自己想法的獨立的人。他們涉世未深但是他們的感覺敏銳,誰真心對自己好,誰又忽視了自己,全都反應在自己的表現裡。
剪了姐姐的頭紗,約瑟芬其實是捨不得姐姐,因為她感覺是姐夫搶走了姐姐,但是當姐夫稍微對她好一點,約瑟芬就認定這個她原本討厭的人是自己的朋友。
因為自己的古怪想法而落水,並差點溺亡。這麼大的事情她也沒有告訴家人。擔心家人憂心、失望,又擔心自己被責備,也認為不用告訴他們。
可以說感情觸角敏銳的約瑟芬卻不知怎麼才能與家人更好地相處。
約瑟芬在與爸爸在彩虹下散步時,也是她開啟心扉,感受到家庭溫暖的時刻。只是,家人習慣性地忽視,讓約瑟芬一度迷茫,深陷自己想象的恐懼裡。
直到一年後跟爸爸再次談心,才解開心結。 原來自己的擔憂一直都是自己的幻想。如果早點溝通,把自己的內心的不安表達出來,可能約瑟芬就不用受制於恐懼那麼久。
陶行知說過:“我們對於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都於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難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像個孩子寫的一樣的《約瑟芬》,告訴我們在照顧孩子的時候,要看得見孩子,而不是一直把手機和工作視作比孩子更重要的東西。
看見孩子,還要看見孩子的內心。用溝通去了解他們,尊重他們。
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用孩子的視角去審視,去感受孩子。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感受,父母不一定永遠都是對的。
用理解和接納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約瑟芬一直覺得自家的園丁就是上帝的化身,以為他會把自己帶走,而心生恐懼。這樣的想法,在成年人看來該是多麼幼稚。但是約瑟芬有她自己有理有據地分析。如果不是爸爸的耐心傾聽,恐怕父女之間還是存在隔膜,而約瑟芬還是不想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跟老爸的談心後,霧霾一掃而空,約瑟芬也感覺輕盈了起來,她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生活仍在繼續,一如既往地美好而恬靜。”那是因為有家人的接納和愛,小約瑟芬的生活美好了起來。
想想,我們真的瞭解我們的孩子嗎?要不要聽聽他們講講自己心裡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