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語為肝之藥,咳為肺之藥,涎為脾之藥”。到底要如何理解?
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這樣一句話:“五氣為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
那麼這句話,到底表述的是什麼意思?其中,又有哪些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個一個地來分析。
語為肝之藥: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瞭解過一些古詩詞。古往今來,那些文人騷客筆下的佳作,大多是一些自己的境遇坎坷,或是人生低落的不如意,或是對家人的無限思念,抑或是報國無門時的悲憤。
為什麼這些人在這些個“不如意”時要吟詩作賦,將之書寫出來?
因為,我們情緒低落、受挫、悲憤。總之就是情緒波動過大時,就很容易肝鬱氣滯。若是肝鬱,就需要疏洩和暢達。
具體要如何疏洩?
很簡單,就是說話。若是當我們苦悶的時候,就要學會找人傾訴;若是我們犯愁的時候,也得找人傾訴。抑或是哭出來。哭聲雖然沒有言語,但也是在用聲音來宣洩我們的情緒。所以,老輩人才說,“聽別人哭,我們會感受到其中的情緒。”
因此,用正確的語言表達,是調理肝鬱的一味良藥。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因情志刺激而肝鬱不達的時候,可能會表現為言語的異常增多。
所以,古人說才說“五氣為病……肝為語……”。
所以說,我們要好好地利用語言這味藥。在情情志不舒的時候,大膽地找人傾訴。只要當心中的不快稍稍解開一點,肝氣就會多一分條達,健康就會多一分保障。
咳為肺之藥:
《黃帝內經》說“肺為咳”。這個“咳”,本身就是肺內有疾的一種表現。因此,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只要是把咳嗽止住了,那麼就感覺肺內的毛病就全都好了。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所在,因此,若是感冒咳嗽。那麼,會第一時間止咳。
當然了,這樣的實踐和認知是合乎情理的。必要時,止咳是必做的一件事。
肺,為什麼要咳?
在中醫看來,咳嗽就是肺氣宣降失常,氣逆而上。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肺氣執行受阻,氣機異常。但是肺又不能被憋著,於是,在自我排解的時候,只能用咳嗽來減緩肺部氣機的異常。
所以說,這一個小小的咳嗽,卻是肺在本能地自我恢復的一種方式而已。
因此,“咳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肺之所需。而應對咳嗽,我們不能一味地止咳,還需好好地探查其肺氣宣降失常的根源。
涎為脾之藥: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五氣所病……脾為吞”。
如何理解?
大意是說,若是脾有病邪入侵,就會表現出“吞”的這一症狀。而這裡的“吞”,指的就是吞唾液,也就是說,脾生了病邪,那麼口中唾液就會異常增多。
其實,唾液異常原因是比較多的。當然,小孩除外。另外,一些患有腦動脈硬化的老人,也容易不自覺地流唾液。
在中醫眼中,脾虛的人,則容易表現為唾液異常。
而在古人看來:“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病而不能灌溉於四髒,則津液反溢於脾竅之口,故為吞嚥之證”。
大意是說,我們的脾,本是可以輸布和運化津液的。若是脾虛,運化和輸布失常,那麼津液就容易上溢於口。
其實,我想說的是,這津液上溢於口,倒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這上溢於口,能將其吐出。這總比積存於體內,聚溼成痰要好得多吧!
因此,這就可以看出,我們的脾,乃至我們的整個身體,都是很智慧的。當發現我們脾虛無法運化津液時,它就會用“上溢於口、唾液異常增多”的形式來自救。
所以,古人才有“語為肝之藥,咳為肺之藥,涎為脾之藥”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