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圓是中國哲學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就有“天圓地方”之說,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態,後經演變,古代先賢賦予了方與圓更為複雜、更具內涵的哲學意義。在方與圓之道中,方是原則、是目標,是做人之本;圓是策略,是方法,是處世之道。千百年來,“方圓有致”被公認為是最適合中國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者的奧秘正在於方與圓的完美結合:外方有圓,圓中有方,方圓相濟,方圓合一。
方圓之道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哲學中的哲學,是智慧中的智慧。孟子說:“規矩,方圓之至也。”五千年的生存智慧濃縮於方圓之中,似太極般剛柔並濟,變換無窮。方圓智慧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不變,可以讓你進退自如,無往不勝,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成就功名與大業。
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方圓之道即是立業之本。“智圓行方”被古人當做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許多人以此為治家之道。黃炎培曾教育兒子:“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意為做人要像古代的錢幣一樣,外圓內方,體現了為人之道和處世之道的至高學問和通達智慧。做人要有脊樑,有血性,要有金戈鐵馬、揮斥方遒的志向和氣度,但又不可以墨守成規,拘泥於形式,要有圓融處事、適應社會潮流的柔韌。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方圓有度,該方時方,該圓時圓,才能圓潤通達。可以說,方圓智慧是為人處事的永恆智慧。
方是原則,圓是機變,方圓之道即是成功之道。《菜根譚》有言:“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僨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指能夠建大功立大業的人,大多都是能謙虛圓滑靈活應變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機的人,必然是哪些性格執拗不肯接受他人意見的人。這樣的例子在中外歷史上比比皆是。正如孔子說:有向學之志的人,未必能取得某種成就;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做的每件事都合乎原則;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則的人,也未必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可見,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一不精通方圓之道。
方圓之道也講求“度”。為人沒有方,則會軟弱可欺,做事不懂圓,則會處處樹敵。如果太過方正或太過圓滑,則會寸步難行。只有把握好方圓之度,恰當使用方圓之道,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