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浩然在遊覽峴山之後,寫過一首詩《與諸子登峴山》,詩云: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定國號為晉,西晉建立。
晉代魏後,中華大地只剩下吳國和晉隔江對立,吳國國主孫皓,是東吳大帝孫權之孫,卻沒有傳承到孫權治國理政的能力,整天只知道飲酒作樂、驕奢淫逸,花費大量民脂民膏建造宮室,廣選民間女子充入其中;對內又施行高壓政策,設立許多酷刑,宗室重臣很多被處死,朝中大臣人人自危。
在這樣的背景下,晉武帝司馬炎立志滅吳、一統全國,司馬炎雖然生的兒子不怎麼樣(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卻有幾分識人的本領,他物色了一個相當合適的人選,委託此人全權負責滅吳大業,這個人就是羊祜。
羊祜,字叔子,出身名門,泰山羊氏是當時十分有名的望族,祖上幾代人都做過太守之類的高官。而且羊祜的母親蔡氏,是蔡邕的女兒,也就是說蔡邕是羊祜的外祖父,蔡文姬是羊祜的姨母。
羊祜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後博學多才,文采十分出眾,而且儀表堂堂,身長七尺三寸,鬚眉秀美,看來也是個“美髯公”。
除此之外,羊祜還有一重身份,羊祜的姐姐羊徽瑜嫁給了司馬師,後被封為景皇后,所以羊祜在晉朝還是標準的外戚。
雖然身為外戚、朝廷重臣,羊祜卻為人正直,十分清廉,生活特別簡樸,就好像平民百姓之家一樣,而且看淡名利、謙和退讓,每次遇到朝廷加官封賞,總是上表婉拒,遇到朝廷賞賜,都全部分給手下將士,家無餘才。
司馬炎任命羊祜為徵南大將軍,坐鎮襄陽,都督荊州全部兵力,主持滅吳大計。羊祜到任後,發現吳國還有很強的實力,而晉朝在荊州地區兵力薄弱,民生凋敝,不但百姓日子不好過,連軍糧都只夠幾個月之用。
羊祜到任後不久,東吳也換上了名將陸抗來抗衡西晉,陸抗是東吳最後的中流砥柱。其後,雙方發生了西陵之戰,西陵也就是夷陵,劉備伐吳也是兵敗夷陵,西陵是東吳重要的糧草基地,儲存大量的糧草物資。
東吳西陵督步闡,由於擔心讒言受到迫害,獻上西陵投降了晉朝,陸抗聞訊後派兵圍攻西陵,司馬炎命羊祜及荊州刺史楊肇救援步闡。由於準備不足,加上糧草供應問題,晉軍被陸抗擊敗,步闡城陷被殺,被夷滅三族。
羊祜在荊州的首戰失利,敗給了陸抗,還遭到了降職的處分。羊祜意識到不論是軍事實力,還是人心,東吳都仍佔有優勢,並且有名將陸抗坐鎮,很難在短期內消滅東吳。
於是,羊祜改變策略,大力開發荊州,訓練士卒,養兵屯糧,積蓄物資;同時開辦學校,興辦教育,安撫百姓,懷柔遠人,施行德政,以爭取人心。
比如每次雙方交戰,羊祜總是事先通知對方交戰的時間和地點,從來不搞突襲;有時碰上東吳派兵前來攻打,如果活捉了對方將領,總是無條件放回,如果對方將領戰死,又總是以禮厚葬。
有時晉軍行軍路過東吳地界,收割了東吳百姓田裡的莊稼充作軍糧,之後總是派人按收割數量以絹償還;打獵的時候,如果有獵物先被吳國人打傷後跑到晉軍地界的,羊祜總命人把獵物送還。
還有一次,羊祜部下抓了兩個東吳將領的孩子,羊祜馬上命人將孩子安全送回,後來那兩位東吳將領也來歸降。
羊祜的懷柔之策達到了效果,不論荊州百姓還是東吳士民都心悅誠服,尊稱羊祜為“羊公”。連東吳主將陸抗都稱讚羊祜的仁德,“雖樂毅、諸葛孔明不為過也”。
有一次羊祜聽說陸抗生病,專門派人送藥過去,東吳將領勸陸抗不要服藥,擔心其中有詐,陸抗卻搖頭說道“羊叔子豈肯鴆人?”,當場就服下了藥。
公元274年,陸抗鎮守邊境五年之後病逝,中流砥柱轟然倒塌,東吳失去了最後的屏障。陸抗是陸遜之子,父子二人都是當世名將。陸抗去世後,羊祜認為伐吳時機已到,上表朝廷起兵伐吳。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受到佞臣賈充、荀勖、馮紞的蠱惑,沒有支援羊祜伐吳,羊祜嘆息道“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
羊祜鎮守荊州時,在軍營時常輕裘緩帶,不著盔甲,平時出行,隨行衛士不過十幾人。有好的策略羊祜時常向晉武帝上疏,卻每次都要把草稿焚燒掉,不讓外界知道是自己的建議;每次像朝廷推薦人才,卻從來不願向外透露是自己所推薦。手下人看不過就勸他說,您這樣會不會過於謹慎了?
羊祜卻說“美則歸君,古有常訓。至若薦賢引能,乃是人臣本務,拜爵公朝,謝恩私室,更為我所不取。”
羊祜認為美名應該歸屬君主,所以每次建言獻策都焚燒掉草稿;推薦人才是作為臣屬的本分,在朝廷接受封爵,之後私下裡向推薦者謝恩,這是羊祜所看不慣的。
羊祜因為伐吳建議沒有被採納,憂勞成疾,後來回到都城不久就病重,卻依然堅持向晉武帝進言“臣死在朝夕,故特入覲天顏,冀償初志”,臨終又向晉武帝推薦名將杜預代替自己的位置,繼續完成伐吳大業。
晉武帝封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杜預還沒有啟程,就聽聞羊祜病逝的訊息。
武帝素服臨喪,慟哭甚哀,當時正值寒冬,鼻涕眼淚沾著鬍鬚,頃刻成冰,之後追贈羊祜為太傅。晉武帝有識人之能,卻優柔寡斷,不能聽從羊祜之策伐吳,空留遺恨,人死之後慟哭哀悼又有何用?
襄陽百姓聽說羊祜去世,號哭罷市,羊祜生前在襄陽的時候,喜歡遊覽峴山,百姓就在峴山為羊祜立祠,祠堂外建有石碑,每年都要去祭祀,百姓道途相望,相率流涕。
後來羊祜的繼任者杜預稱此碑為“墮淚碑”。
文章開頭所引用的孟浩然的詩《與諸子登峴山》,才會說到,“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數百年之後詩人孟浩然看到“墮淚碑”依然會淚溼衣襟。
公元279年,即羊祜去世一年後,晉武帝終於下定決心伐吳,按照羊祜生前所制定的策略,由巴蜀上游派水軍沿江而下,攻擊東吳,直取建業,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西晉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晉滅吳之戰中,重要的將領都是羊祜所推薦,比如杜預、王濬,羊祜生前雖然沒有親自完成伐吳之戰,但羊祜始終是伐吳大業中最大的功臣,也是因為羊祜在荊州的十年經營,為伐吳準備了足夠的精兵良將以及充足的糧草物資,在羊祜德政的感化下,民心逐漸歸屬西晉一方,這是伐吳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
因此,羊祜依然被後世尊稱為世間少有的名將,百姓才會自發建造“墮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