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子人、一個知名老字號、一座文化古城,一個美好的嚮往、一片生活的嘈雜、一種誠實的堅守,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一種奔好日子的韌勁、一抹日漸豐腴的民間景色。鳥有鳥道,蟻有蟻路,世間百態,芸芸眾生,變的是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不變的是世道人心與人間真情。老秦家葫蘆頭泡饃店40年由小到大,一個祖傳秘方做成了聯營產業,但卻一直保持老湯老味兒的不變,保持了真料真火的不變,保持了真心真情的不變。這體現了人生幸福追求的一個道理:世道再變、世事再變、生活再變,人的真情不變、生活的底蘊不變、幸福的內涵不變。這就是西安話劇院《長安第二碗》帶給我的觀感和心悟。
這是一部觀照古城普通民眾命運的戲,在深入里弄街巷生活日常的基礎上,以一個民眾食店為切入點,用深刻寫實的筆法、巧妙靈動的構思、精心安排的結構和極富民俗味的語言,揭示出一個普通家庭在時代轉折到來後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透過描寫這一大家子人各自的奔命與苦掙、理想與追求、挫折和成功,折射出人們對幸福的嚮往,折射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折射出社會所發生的滄桑鉅變與古城的新生。
老舍話劇《茶館》選取典型歷史時段、擷取生活橫剖面來折射時代與生活變遷的經典手法,被此劇運用到了極致。開場的時間節點是1978年,中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開端,然後每隔10年展開一幕,第五幕結束在2018年。其間40年的時間跨度,伴隨著幕開幕落的節律,老秦夫婦操持的葫蘆頭泡饃店在擴張,大寶、二寶、三寶、四寶、五寶、六寶、老七等秦家眾寶走了不同的路,其中有本分的生意人、有犧牲的烈士、有倒騰者、有浪蕩子、有演員、有官員也有科學院院士,他們各自的生活都在變,思想和情感也在變,對於生活的理解也在變。劇作以一根老秦開店的主線,串起子女的不同追求、不同遭際和不同命運,穿插著情感衝突與悲歡離合,演繹為一場酸甜苦辣味道俱全、揪心揪肺情感充沛、以小見大時代感極強的舞臺盛宴。
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運用了豐沛的民俗臺詞,語言強調的是接地氣、民間味和老城腔。古城的百姓話語生動鮮活、幽默風趣,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又隨著劇中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新的概念不斷加入古老的語素,構成時代色彩,展現出勃勃生機。俗語方言烘托出了老城街巷雜院裡的生活溫馨,黏稠的生活質感在舞臺上濃濃流淌。我欣喜地看到,就像北京劇壇產生了“京味兒話劇”系列一樣,古城西安近年的話劇作品也逐步構成了“陝味兒話劇”系列,此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劇中靈動運用了對比手法,產生出絕妙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幕的分鍋盔、第五幕的分房子,首尾呼應、對比鮮明。兩次分配,一種匠心,表現的是生活物資的分配,體現的是不同時代的折光,揭示的是世道人心的正向堅守與弘揚。開幕時一大家子人食不果腹,好不容易吃回鍋盔,分配時誰大誰小難以公平,老秦夫婦自己不吃讓給兒女,子女們卻都掰下一大塊來留給爹媽。第五幕老秦家建成了寬裕的房屋,分給眾多子女,子女們又為誰該分誰不該分,房屋的大小、樓層和朝向爭來論去。老秦拿出儲存40多年沒捨得吃的碎鍋盔,提起當年事,子女們羞愧有加、一齊禮讓。房子是中國小民的家庭重產,分房就成了中國人最重要的財產分配,如何分配體現出傳統美德的堅守、知恩圖報的禮義、兄弟姊妹禮讓的親情,被劇作家抓住做成了味道濃郁的文章,它也成為劇作的一個生動看點。碎鍋盔成為子女當年孝心和愛心的體現,老秦珍藏40年用它來激勵子女保持初心不改的細節,構成了劇作的精神亮色。衣食住行的日常對比裡顯示出的是中國巨大的變遷,是支撐這種變遷的世道人心,是貧賤不移、富貴不驕、重人間真情的傳統美德的弘揚。劇中另一個對比,是秦存根老老實實做老湯老店逐步積累,與街坊花朝陽不斷地翻新點子倒騰內衣褲、培訓模特隊、集資斂財的對比,最終一個成就,一個落魄,體現了編劇價值觀中的選擇與提倡。
劇中有三個素材被重複巧用,秦腔、大缸、母子三人喝老葫蘆湯,像針線一樣穿起了時光和歲月,體現了編劇和導演的匠心獨運。秦家飯鋪隔壁即是秦腔劇團與老七秦燕妮從小愛好秦腔的設計,使得秦腔旋律能夠不斷被用於劇中的情節穿插,在恰當的時候巧妙地用於宣洩人物的心理情緒:武小生“掛衣連排”、鑼鼓點“急急風”、劇團演《會陣招親》、黑頭唱《鍘美案》、汪水生唱秦腔《祭靈》,都出現在人物情感湧動的節點,最後子女齊跪勸留父母時,則奏響了秦腔《楊門女將》起徵曲。永遠立在舞臺一側的一口老舊粗瓷大缸,每場都會有人跳入躲藏,用以揭示生活矛盾中的喜劇色彩:倒爺花朝陽偷家裡錢買錄音機躲老婆鑽缸、五寶粘上壞人逃警鑽缸、三寶模特隊出事逃警鑽缸、五寶躲毒販子鑽缸、花朝陽騙集資款鑽缸。而每一幕必有的貧窮母子喝湯細節,透露的是老秦家老湯的魅力,是老秦家不分貧富一視同仁的營商為人之道,更是人間真情的雋永,是劇作的詩意悠長……
靈動的導演排程手法,與努力營造逼真環境氛圍的舞美、燈光、服裝和音效設計,使得舞臺全景既充滿了地方生活氣息又洋溢著時代色彩。尤其是,劇中人物眾多,僅老秦夫婦加上七個子女再加上飯鋪收留的啞巴路福,就是10個各自都有情節有故事的人物,他們後來許多又成家立業有伴侶有子女,登場已經是二三十口,外加飯鋪裡每天坐滿的一群食客,總是以自然群像示人,如何讓主要人物的形象、動作和情感從中跳脫出來,吸引住觀眾的視線與思路?應該說,當下的演繹是成功的,充分維繫了全劇主線的形散而不亂、人眾而不雜,收到了整一性效果。
難得見到這樣從生活出發選擇題材、善營結構、發掘意蘊與戲劇性、塑造出生動形象的舞臺作品了,尤其是,我們再次見到了老舍《茶館》筆法的閃光。《茶館》是中國現實主義話劇史上的經典,其在折射時代變化,塑造人物形象與精神方面都十分成功。《長安第二碗》將《茶館》的三個時代場景增添為五個,又推出瞭如此眾多的人物,對於主創人員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其效果如何?我們等待觀眾的評價。最後還想說一句:從《麻醉師》到《柳青》到《長安第二碗》,西安話劇院近年走出了一條現實主義創作的紮實路子,在探討劇院風格的道路上點點積累,期待其持久必成。
(作者:廖奔,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