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是1911年12月29 日經辛亥革命後,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成立時鼓鑄的紀念幣。
由於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由於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於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
圖案採用大總統孫中山肖像,以後的通用銀幣再改花紋式樣。孫中山令財政部行文,同意鼓鑄紀念幣,並命令其餘的通用銀幣新花紋,“中間應繪五穀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訓令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不久,財政部就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中華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由來。
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正面中央為孫中山側面肖像,邊緣內上鐫中文隸書體“中華民國”4字、下鐫“開國紀念幣”5字、左右長枝花飾。背面中央為中文隸書體“壹圓”及嘉禾,邊緣英文“中華民國”、“壹圓”,左右分列五角星(後改為六角星)。直線邊齒,重26.6克,成色96%-96.9%,俗稱“小頭”。該幣作為中華民國國幣發行,流通甚廣,數量較多。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並非都是民國元年鑄造。民國16年、17年南京和天津造幣廠均有鑄造,但採用的全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的年代。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由於鑄造廠家不一,鑄造年代不同,雕刻師英語水平不高,除正背面主要圖案未變外,其花飾細節、英文字母均有變異,特別是英文字母差錯較多。這就形成了該幣的多種版別。傳世較廣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五角星版式,一種是六角星版式。
隸屬於中央蘇維埃政府財政部,由原在興國東村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遷址擴建組成,於1931年11月成立,廠址在瑞金洋溪村。該廠員工人數最多時有180人左右,1932年初春,田野一派生機,造幣廠裡更是春意濃濃,熱鬧非凡。刻模的、熔銀的、絞皮的、衝壓的、滾邊的、洗銀的、印花的、包裝的,工人們個個熱情飽滿,在各自的崗位上夜以繼日地工作。造幣裝置除熔鍊、澆鑄外還有鑄鐵衝錐(實物現存瑞金博物館)、手扳衝床、手搖滾邊機,而且能鑄造高質量的銀洋,造幣廠創造了日鑄銀幣超萬元的歷史。中華蘇維埃國家造幣廠內分熔銀、校坯、衝床、滾邊、洗銀、印花及成品包裝部。產品除生產貳角銀輔幣和伍分、壹分兩種銅幣以供應蘇區內部流通使用外,還生產少量鐫有鐮刀、斧頭圖案的壹元銀幣。另外該廠的生產任務也包括仿製“袁大頭”、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和墨西哥鷹洋,供給外貿部門向國民黨統治區購買物資。中央造幣廠鑄出的銀洋成色足,分量重,很快就在白區享有了很高的信譽,這可惱壞了國民黨反動派,他們恐慌至極,迅速糾集人員,鑄造假幣,騷擾蘇區經濟,詆譭蘇區貨幣的聲譽。同時,還下令嚴禁在白區內使用共產黨所鑄的銀洋。一時間,給蘇區的貨幣交易造成極大的威脅,造幣廠也因此暫停生產 .目前市場上收藏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