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發展中,很多新興產業出現,如程式設計師、快遞員、外賣員、電商從業者、影片剪輯等;但同樣的也有不少職業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只能被淘汰或遺忘,如電影放映員、供銷社員,以及那些傳統的農村手藝人。
在過去,農村人只要有一門手藝,那就不會餓著肚子,且還可以娶上媳婦,因此不少人從小就跟著家人或師父學習,在年復一年的經驗中,其手藝也愈發精湛。如今,這些匠人已很難看到,但依舊有一些人默默奔走在鄉村道路上,為農民服務。
接下來,筆者將盤點曾讓人驚豔的5大匠人,唯有上了年紀的人才能幹得好,靠手藝吃飯,曾被農民視為“座上賓”,但未來幾年或要消失。
1、修補匠
在農村大集的街頭一角,總能看到那些修補匠的身影,他們多是上了年齡的人,攤位前擺放著機器,等待著客戶上門。可別小瞧了這些修補匠,他們的生意還是不錯的,因從事這一行的人少了,但農村中有人衣服拉鍊壞來了、鞋子壞了,他們都能維修好。
這些人通常比較心細,可為大家修補鞋子、衣服、雨傘、手提包、行李箱,也能修補鐵鍋鐵盆。總之,這些人會修補的東西很多,基本上遍及生活的各項需求。
過去,他們總是走街串巷,四處吆喝招攬生意,不過如今通常在農村街頭固定擺攤,幫大家維修東西。不過也只侷限於農村市場,到了城市裡很難見到。
2、閹匠
過去,農村中總有一種人,他們在早上四五點時就會來到村子裡四處吆喝著:“來閹雞閹豬了,將牲畜關好!”
農村中一直有養殖牲畜的習慣,不過為了能讓其更好的生長,讓雞鴨等食用口感更好,需要對其進行閹割,因此農民也會定期請上閹匠為自家牲畜進行“手術”。
就拿雞來說,農村中母雞多半用來產蛋,公雞用來殺著吃。不過公雞如果沒有閹割的話,那就是一種“發物”,且食用口感也比較粗糙,為了讓其個頭更大、口感更好,唯有進行閹割才行。
而閹豬仔也十分常見,不過場面極度不適應,仔豬也會拼命地撕喊著,但閹匠總是利用熟練的操作手法,短期內快速為仔豬進行手術,並對傷處縫合。
然而,近年來因環保問題抓得嚴,從事養殖業的人少了很多,閹匠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3、泥瓦匠
過去,農村中建造的房子多半是磚瓦房,那些泥瓦匠十分的吃香,他們被主家邀請過來,並奉為上客,希望其能在自己的房子建造上更用心一些。
房子建好後,那些泥瓦匠也不是沒活,他們依舊可化身為補瓦匠,誰家房屋漏雨,都會邀請他們幫忙檢視補瓦。可別小瞧了補瓦這個工作,還是十分危險的,需要爬上屋頂,風險比較大。
然而,如今瓦房已基本被彩鋼取代,且不少人已在城市裡居住,農村建房難度也在加大,這些瓦匠沒了生意,只好背井離鄉來到城市裡打工。
4、剃頭匠
相信很多80後、90後農村娃對剃頭匠不陌生,小時候經常去往那些剃頭匠家裡剃頭,其價格比較便宜,很多人都能接受。且不少剃頭匠更是拿著工具四處串村,為村民提供理髮需求。
不過如今剃頭匠已很難看到,除了在農村大集上有流動理髮攤位,在城裡很難看到。儘管農村集市上理髮店也多了起來,不過那些上了年紀的人,還是願意來到流動攤位理髮,基本上3元一個頭,比起理髮店便宜了3倍多。
如今的剃頭匠年齡普遍稍大,或許等他們離世後,就再也沒有這些流動攤位,也沒有傳統理髮匠人。
5、篾匠
在過去多年裡,篾匠一直十分吃香,他們憑著精湛的手藝,用上竹子就可編織出各種農具,從而滿足農民的日常農耕需要。
想要成為篾匠,不僅要有耐心,還要有創造力和審美觀,這樣才能琢磨出更實用、更精美的產品。不管是廚房用具還是桌椅或農具,篾匠都可編織出來。
然而,如今的工業品生產成本低、效率高,使用體驗感好,篾匠反而沒有了生意,很多人離開了這一職業。不過依舊有一些人,轉型製作小工藝品,也深受不少人的喜歡。
在農村中還有很多傳統的手藝匠人,這些人在時代的弄潮下陸續消失,年輕人也不再學習這些老技藝,接下來只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