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宋太祖七世孫,以文人之淡雅筆墨改變了唐代大青綠山水濃豔富貴的裝飾性,在青綠山水創作中注入了文人趣味。畫作具有雙重性,既有水墨畫寫意的一面,也具備了青綠山水的精緻富麗,融合了院體畫和文人畫的特徵,營造出了清雅的畫面意境。可以說“精工之極,又有士氣”。他們就是趙伯駒、趙伯驌二兄弟。
宋_趙伯駒_上林圖卷_2
董其昌認為北宗即院體畫畫家,以唐代李思訓父子的青綠山水畫為開端,流傳至宋代趙幹、趙伯駒、趙伯驌以及馬遠、夏圭這一派;南宗為文人畫畫家,從唐代王維開始,到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直到元代四家承其衣缽。
宋_趙伯駒_上林圖卷_1
但是水墨山水和青綠山水在宋中期並沒有那麼明確的裂痕。孫承澤在《庚子銷夏記》中記載米芾的小幅山水曰:“山峰圓秀,點法筆筆生潤,林木陰翳,又稠密而不雜亂,至人物樓閣屋語橋樑漁艇,及其纖秀,似唐人小界畫。”
宋_趙伯駒_上林圖卷_0
李公麟常臨摹李昭道的青綠山水,但並沒有對他的墨戲造成影響。近代美術評論家騰固先生認為“宗室趙伯駒、伯驌兄弟以及我名為館閣作家的畫院群彥,墨戲成分較少而傾向李思訓一派的精工的著色山水較多。在不淹沒士大夫的根性之下,成就南宋特有的風尚。”
宋_趙伯駒_秋山萬里卷_1
董其昌雖然崇尚南宗,認為北宗青綠山水作品流於“匠氣”。但他對趙伯駒、趙伯驌的繪畫作品卻大為推崇。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表述“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驌,精工之極,又有士氣。
宋_趙伯駒_秋山萬里卷_0
現代繪畫評論家騰固將趙伯駒和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定為士人畫。在《唐宋繪畫史》中他論述認為趙伯駒的青綠山水畫設色雖然濃豔,但意境清潤,畫面中花鳥盎然,和文人畫追求寄情於景的特點相符。其弟趙伯驌的《畫魚長卷》也呈現清雅的畫風。因此,評價趙伯駒和趙伯驌為士大夫畫家。
宋_趙伯駒_秋山萬里卷_0
畫作中,以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最為精彩,畫面以長卷的形式,描繪的是深秋時節遼闊的山川郊野景色。卷面有清朝內府“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印,以及清朝收藏家梁清標鑑藏印。尾紙有明洪武八年文華堂(朱標)題跋曰:“洪武八年孟秋,將既入裝褶,所褶者以圖來進見,提名曰:趙千里江山圖……千里之美景,其為畫師者為趙千里,安得易。”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畫面中千巖萬壑,重山覆水。山間有叢林飛瀑,殿閣山寺,城關棧道。山下平溪小橋,鴻雁翔集。三兩行人,或騎馬,或趕車,或步行,或松下歇息交談,或溪中張網捕魚,一派繁忙祥和景象。圖中山巒用小斧劈皴,成功地表現了高大山石險峻而又清秀的質感。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設色鮮麗明朗,用石青、石綠加赭色皴染山石,花青加白粉染水天,造成明暗適中、和諧清雅的效果。佈局採取散點透視法,將高遠、深遠和平遠適當地結合起來,使畫面容量更大,更好地表現山巒雄偉壯麗、幽深和“咫尺千里”的曠遠之感。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江山秋色圖卷》雖在構圖和佈局上借鑑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但兩幅畫面帶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江山秋色圖卷》以赭石色為主調,並用淡墨暈染,畫面清新雅麗更具有裝飾意味,給觀者一種古樸、雅緻的視覺感受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縱觀《江山秋色圖卷》全卷,畫面佈局嚴謹,線條勾勒精細但不繁瑣,設色絢麗而不俗氣,結構繁複而不凌亂。趙伯駒用自己精湛的藝術手法,創作出不同於唐人金碧山水高貴富麗之貌,而呈現天真澹簡又有“士氣“的青綠山水畫作,豐富了傳統青綠山水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效果。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江山秋色圖》區域性
南宋_趙伯駒_停琴摘阮圖軸
南宋_趙伯駒_蓬萊仙館圖
南宋_趙伯駒_漢宮圖軸
南宋_趙伯駒_漢宮春曉圖
南宋_趙伯駒_海神聽講圖
南宋_趙伯驌_風簷展卷
南宋_趙伯驌_萬松金闕圖
南宋_趙伯驌_萬松金闕圖 區域性
南宋_趙伯驌_萬松金闕圖 區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