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燦 朱 帆
史書記載,玉璋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詩經》裡有:“濟濟闢王,左右奉璋”之句。說明璋是古代最為重要的禮器之一,系貴族在舉行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器物。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跪姿、持璋祭祀的古蜀人像,上身赤裸,下身著裙,兩臂平抬,雙手執握一片玉璋。璋的柄部朝下,刃部朝上。這可以視為是關於璋的使用方法的實物例證。玉器在古代社會是宗教信仰、道德禮儀、政治權力、社會階級、經濟價值的象徵。古玉製作更是史前高階科技的體現。關於璋的種類及用途,《周禮》一書有這樣的描述,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共5種。清人吳大澄在《古玉圖考》中有“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的記載,為調兵遣將,祭天、拜地、祈年等的禮器。從出土器物上刻畫的紋飾來看,璋除被古人用作禮器外,還有許多其它用途。
目前被學者歸納為三類:第一類赤璋,用於禮南方之神朱雀;第二類大璋、中璋、邊璋,用於天子巡守時祭山;第三類牙璋,作符節器用。而關於璋的第二類用途,在《周禮 .考工記》中,還可以找到更詳盡的解釋:天子巡守祭山時,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邊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禮畢就將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禮畢就將璋投到河裡。
一、新發現顛覆過去對璋的的認識
歷史的滄桑並不全都是寫在教科書裡的,還有一種滄桑保留在久經歲月的磨損、大自然的洗煉而殘存的玉石器上,品讀這種滄桑,遠比教科書更加直觀,也更加能映入心田。它們記錄著歷史的程序,滲透著大自然的滄桑鉅變,引起我們無窮的聯想、探究和感嘆。近三十年來史前玉器考古學的發現,已完全顛覆過去對璋的歷史的認識。資料顯示, 1990年,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發現了10處商代中期的墓葬,出土豐富精美玉器,包括牙璋、戈、鐲、玦等。1994年,香港中文大學以牙璋及彩陶為主題,召開第二屆“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會議”,邀請國內幾乎所有曾親手考古發掘出璋的學者出席。會議中,越南考古學院何文友院長首次披露,越南境內在距今約4000年的兩處遺址,發現了8件玉璋。根據同時期中國和越南的史料對比,認為遺址的玉璋是由中國傳入越南。
另外,歐美、日本等各大博物館所收藏的狀況,也被羅列報道。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遺址一處,就出土數百件璋。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間,廣州市增城墨依山遺址的墓葬發掘中,有兩件商代牙璋。其牙璋本體上有陰線幾何形圖案,是一種淺刻的工藝。越南馮原、以及我國陝西石峁、河南二里頭等遺址出土的牙璋,同樣具有淺刻風格幾何形的圖案。廣西感馱巖洞穴及廣東墨依山出土的幾件牙璋,也具有高矮不的一扉牙。牙璋在山東龍山文化早期出現,到商代末期逐漸退出東亞歷史舞臺,其間經歷約有1500年漫長的過程。
199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學海先生在《牙璋雜談》一文中,主張牙璋起源山東,他說,1998年公佈山東沂南縣羅圈峪遺址出土4件牙璋及一組玉石飾物,是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間典型的飾物。香港饒宗頤教授,在1994年論章的分佈時分析道,“東瀕黃海,南至交州及閩、粵海隅”,與《淮南子·泰族訓》“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州”的商人疆土,“完全符合事實”。
1995年,英國羅森夫人在其所著《中國玉器》一書中,引用了牙璋分佈圖,並討論中國與越南間璋的互動。2003年,日本京都大學岡村秀典教授在《夏王權誕生的考古學》一書中,把二里頭璋作為宮廷禮儀的瑞玉,從璋的分佈,討論玉器在東亞早期國家擴散的社會背景。2012年,日本廣播協會(NHK)出版《中夏文明的誕生》專刊中,以二里頭龍璋作封面標誌。以上舉例說明,璋起源與分佈,已成為中國以至東亞國家起源一項重要的文化象徵。
要說明璋的社會意義,璋的功能是無可迴避的問題。究竟璋是什麼東西?璋是如何起源與擴散?長擴散背後有怎樣的社會背景?璋是如何使用及功能有否變化?這些問題都是今後深入探索的方向。
1994年張學海先生對璋的功能推測,認為是“因時因地而變化”,估計最早山東龍山文化階段,璋是用作祭天拜日、祈年的禮器。他舉例在山東五蓮上萬家溝,璋出於半山腰的丘崗,可能與祈年、祭山活動相關。其後公佈山東羅圈峪遺址的3件牙璋,也是在山腹巖印中發現。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孫周勇展示,近年石峁遺址發現的牙璋,均出自城牆周圍倒塌的堆積和文化層中。河南新垣文化花地嘴的牙璋,出土於祭祀坑中。
二里頭文化第三期,牙璋、玉刀、玉鉞、玉戈等大型禮器,被發現集中埋藏在宮殿周圍貴族的墓葬中。日本岡村秀典先生認為,在二里頭遺址以前,璋為祭祀用的祭玉,而二里頭三期以後璋等玉器,已轉化為宮廷禮儀中的瑞玉,為王國內君臣關係、秩序的體現。這樣,二里頭文化階段的璋,在功能上有著變化,璋形態亦出現轉變,包括長度增加到約50釐米的定製、兩側扉牙的龍化造型、器體附加薩滿的符號等。這些璋上增添的因素,一方面增加了器物的威儀與神秘感,另一方面,扉牙龍形造型更可視為王權的象徵,對此後璋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二、古蜀玉璋顯示地方特色
在四川,民間收藏的玉璋不少。筆者所見的2000餘件、十多種不同型別的古蜀文化玉璋,大都通體閃亮,曾經進行過拋光,器身圓潤光滑晶瑩剔透,極薄又長又大,堪稱古蜀文化玉器中製作難度最大而且最精美的器物。一件精美的玉璋要經過開料、切割、鑽孔、刻線、拋光等多道工序才能製成。說明玉璋製作在古蜀時期就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工種。從民間收藏的玉璋可以看出,材料質地幾乎都是透閃石軟玉。從其質地細膩帶有斑紋的岩石的情況看來,玉料產地,近者當在龍門山,遠者當在玉壘山和岷山一帶。
古蜀文化玉璋顯示出強烈的地方色彩。這包括玉璋超巨大化或小型化兩極的分化。玉璋已完全變為儀式化道具,巨大體量已不再適合手持祭祀,而改為安裝固定後從遠距離的參拜,小型牙璋可能是紀念性的象徵物。原有龍形扉牙改為鳳鳥形狀。大多色彩絢麗,形式多種多樣,大小尺寸不等,雕琢細緻精美。玉璋闌部的扉稜裝飾繁簡不一,有獸首形、梯形、出臺形、捲雲形。玉璋的闌部,還裝飾有多道細密的平行直線紋或曲線紋。不少玉璋的器身上。還分別以陰刻和鏤空的技法,刻劃出了人面形的圖案及古蜀文字。
有一種長十幾釐米的玉璋,形制基本相同,雖體量較小,製作精細。有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冥器,也有學者認為它已不是實用禮器而是裝飾品。從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璋分析,可能仍是一種祭祀性用品,只是與大型玉璋相比,它們的象徵意義更為明顯。歸納起來,古蜀文化玉璋有以下幾種主要紋飾:
1、眼型紋飾。“眼睛”是古蜀人特別崇拜的物件。神話傳說古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徵是“其目縱”。古文字中“蜀”字造型亦特別突出眼睛意象。三星堆更出土了大量銅眼形器等。金沙遺址銅眼形器出土,是古蜀文化自身文脈傳承的明證。其中勾狀眼形器造型既是大眼,亦似鉤喙翹冠的鳥形象。鏤空的眼睛形器更具有神秘詭異的宗教色彩。對眼睛的神化,實際上是古蜀人內心期望的延伸與擴張,表達了其渴望認識宇宙的崇高精神。古蜀器物中的“眼睛崇拜”現象,是考古獨一無二的發現,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2、神獸紋飾。蜀地多山,各山神中也多為異獸。《山海經·東次二經》中寫道:“姑逢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見則天下大旱。”《山海經·南山經》:“基山,……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眼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這些“如狐”、“如羊”的異獸實際上就是山神。這些山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多種動物組合而成,外形非常恐怖,屬於組合型動物。且它們常常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如“見則天下大旱”、“食人”等。可見,這些異獸給蜀地的先民們帶來了無窮的恐懼感。正是因為這些恐懼感,增加了古蜀先民受圖騰保護的依賴感。
3、鳳鳥紋飾。《山海經·大荒西經》:“氏羌以鸞鳥。”又:“有U州之山,五彩之鳥仰天,名曰鳴鳥。爰有百樂歌舞之風。”“有白鳥,青翼,黃尾,玄喙。”郭璞雲:“奇鳥”。從這些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古蜀地區的鳥大多是“鸞鳥”、“五彩之鳥”、“白鳥”、“奇鳥”等。它們往往是吉祥、和平、繁榮的象徵。這些“鳥”的棲息地,必然也是百穀自生,草木所聚,靈壽實華。 在古蜀文化中,鳥的意象包羅永珍,幾乎應有盡有。古蜀國的鳥,不僅具有創生之象、造物之意,而且還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其形象神秘怪詭、複雜多變。其色彩青、黃、白、紅、五彩斑斕,有五彩紋身。也有狀如人面,其品德仁義、忠貞、勤勞、有信無所不包。它們不僅有世俗之用,還有神聖之意。可以說鳥既是被崇拜的圖騰標誌,又是來往於人神之間的精靈。古蜀文化玉璋大量的帶有鳥形象的器物可以看出,沒有任何動物像鳥這樣被描摹得如此逼真,又富有韻味,誇張奇特。也沒有任何動物,像鳥一樣受到如此地重視和崇拜。這些史料,為古蜀先民的鳥圖騰崇拜,留下了較為可信的文獻依據。也為古蜀文化玉璋中大量鳥形器和鳥紋飾物,提供了歷史註釋。
4、“卐”字飾、新月符號 。不少古蜀文化玉璋上,刻有有“卐”字元號。在兩河文明中,“卐”字元號象徵好運和財富,早在公元前4000-10000年的物體上就發現有毛字紋飾。“卐”字元號在西歐經歷了一次長達100多年的流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仍然使用這一符號,表示神聖吉祥或太陽射線。在佛教中,一些人認為在佛祖入葬時,其胸部烙有一個這種符號,稱為“心印”。新月符號是古埃及圖案中最古老的符號之一,代表了生命中女性的一面,並以古希臘女神阿耳忒彌斯的形象廣受崇拜。這位女神的頭上,總是環繞著一輪彎月。在羅馬時代,這一標誌被狩獵和月亮女神戴安娜採用,據說她保護貞女。
5、多種線刻圖形。菱形、三角形、圓形及其他相連成組的變形圖案。比較典型的有:圈帶紋,三角雲紋、菱形斜格紋、渦紋、S形圖案,環帶紋。這些玉璋選料精良,製作精美,少許器表保留著自然斷面、切割面和打擊時留下的疤痕。玉璋的刃部均無使用痕跡,有的在闌飾的陰線紋中還塗有暗砂。玉璋造型明快簡潔,花紋裝飾清新樸實。線刻的古蜀人像造型成熟而穩重,面部表情豐富細膩,眼睛的眼珠和瞳孔都精心雕刻,雕刻技藝簡練而嫻熟。
三、古蜀文化黃金璋及紋飾淺析
據統計,館藏的古蜀文化玉璋,主要為兩種:一是前端射部呈斜刃口的璋,二是射部呈叉口刃的和整器呈平行四邊形的玉璋。在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出土的數十件玉璋射部酷似魚的身體,亦被稱其為“魚形玉璋”,射端形成叉口刃狀,宛如魚在張開嘴呼吸似的。這種具有古蜀特性的形玉璋。據推斷,可能是與魚鳧氏族以魚為圖騰有關,作為祭祀,製作了一大批用於圖騰祭祀的魚形牙璋。
可喜的是,民間收藏20餘件古蜀黃金牙璋、邊璋。其中一件古蜀金質魚形牙璋,通長32釐米。器身兩側有加工精細的多齒形扉稜,扉稜中間有圓形穿孔和鏤空的線條紋飾。中部鐫刻12個古蜀文字。
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的玉邊璋,通長54.5釐米,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玉邊璋上描繪的是古蜀先民在聖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場面,整組畫面連貫、生動,是研究原始繪畫藝術和宗教的珍貴資料。具有濃厚的古蜀文化色彩,且體現出了三星堆古蜀國發達的製造工藝技術,其雕刻技術代表著三星堆所有玉器的最高水平,同時也可以看出古蜀人的重玉情結。是研究原始繪畫藝術和宗教的珍貴資料。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據初步統計,民間收藏的長度在101-120釐米的玉邊璋,大約50餘件。其厚度大約在2—8毫米之間,製作精細、打磨光潔,有的邊刃極薄,顯得鋒利非常,自然光下,通體透亮。當人們把如此富麗堂皇的國寶重器集中在一起觀賞時,全都被震驚了。50餘件美輪美奐,經過四五天時間浸泡的藝術品,看得人們瞠目結舌。古蜀先民高超的雕琢技術,高度的審美能力,奇崛豐富的想象力,精細準確的造型比例,遠遠超出了今人對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創造能力的估計。有些玉器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連專業玉雕大師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
一件通體透亮的古蜀文化龍溪玉邊璋,長102釐米、寬16釐米,厚0.8毫米。與1986年出土通長54.5釐米的玉邊璋,完全相同: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
民間收藏古蜀文化黃金邊璋通長41釐米,重22克。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黃金邊璋中部鐫刻9個古蜀文字。
經分析得知,古蜀文化黃金邊璋器身近似平行四邊形。遍體滿飾圖案,兩面紋飾相同,皆是兩山和三人的固定格局。圖案上下兩幅對稱佈局,內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頭戴平頂冠,戴鈴形耳飾,雙手在胸前做抱拳狀,腳穿翹頭鞋,兩腳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兩座山,山頂內部有一代表太陽的圓圈,在圓的兩側分別刻有“雲氣紋”,兩山之間有一盤狀物,上有飄動的線條狀若火焰。在山形圖案的底部又畫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代表祭祀臺的方臺,山的外側,一隻大手,彷彿從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兩組S形勾連的雲雷紋。雲雷紋下的一幅圖案也是三個人,穿著和手勢與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這三個人戴著山形高帽,雙腳呈跪拜的姿勢。第五幅又是兩座山,內部結構與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兩側各立有一牙璋,右邊的山頭伸出一個狀若象勾狀物橫在兩山之間。據學者研究,這些圖案可能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應,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這是要賜福於下界的表示。
1,古蜀先民戴的似現在康巴藏族氈帽。有人研究認為,黃金邊璋圖案中的古蜀先民戴的似現在康巴藏族氈帽。《北史·附國傳》、《隋書·附國傳》中記載:“其俗以皮為帽,形圓如缽,或帶幕離。”也就是說,帽子是用皮子製造的,其形狀如圓缽,與古蜀先民古所戴的圓平頂帽相似。原文說“或帶幕離”,是說或覆蓋著頭巾。“接離”就是指頭巾。穹窿頂帽,帽沿上卷,帽上有刺點紋裝飾,從帽沿邊線來看,幾乎壓在青年女子的眉毛上,戴得很深。
古蜀黃金邊璋圖案中的人物均是鞋尖翹起的女性,顯示的可能是古蜀女性的祭祀活動。山,古蜀人所崇拜、祭祀的物件,因為山上埋葬的主要是祖先的亡靈以及各種自然界的神靈,精靈,同時還有太陽神。站立的三個女性,可能代表始祖母或祖母的亡靈,而加以祭祀。至於三位跪坐祭祀神山的女性,可能為巫祝之類的人物。
2,距今4000多年左右的古蜀國女性已經穿鞋。我們知道,於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墓地出土的“彩陶靴”,高11.4釐米,口徑6.8釐米,底長14.3釐米,靴面厚5釐米。這件藏品為夾砂紅陶,口微移,靴內空,靴筒為圓形,靴幫與靴底銜接處向內凹曲,靴底前尖後方。通體施紫紅色陶衣並以黑陶繪製幾何形圖案,彩繪紋飾以雙線條紋。靴筒繪有對稱雙線回紋,靴幫飾雙線帶紋和三角紋。該陶器在我國屬首次發現,距今已有3200年的歷史,是一件墓葬當中的隨葬品。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穿上鞋子了,並且還相當精美。三位祭祀神山的女性穿的鞋,是古蜀先民穿鞋的證據。時間是在距今4000多年左右的古蜀國。
古時稱鞋為“鞋翹”。鞋的設計雖然不是古蜀國獨有,卻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翹頭,區別一度“男方女圓”。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都曾出土過雙尖翹頭的歧頭履。此後,即便是草麻質地的鞋子,也會設計出高頭鞋翹。古人為何在意鞋翹?裡面的道理很多。首先,鞋底與鞋底系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易開裂,耐穿;再者,古蜀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不會踩在鞋底而跌倒。在十分漫長的時間裡,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蜀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鬆,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
3,有學者認為玉璋上的圖形可能是神話中的飛天之船。有學者解釋古蜀文化黃金邊璋的正背都刻畫有繁複的紋飾,而且是以表現人的裝束及活動為主題,出現的人物多位,還有山形及太陽之類的場景。細審這船形,形體很小,外廓為方框形,框上有4-6根好似飄動的線條,這確實應當是船,船上有物或人。
有學者認為這玉璋上的圖形是船,也有其他研究者附和此說,而且認為可能是神話中的飛天之船。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仙槎、浮槎的傳說,按現代語言表述那就是能上天的飛船。被列入傳說的張騫往西域即是乘飛槎見到了織女,還帶回了一塊支機石。這樣的神船,在蜀地一定有更古老的傳說淵源。古蜀文化黃金邊璋上的飛槎,飄浮在兩山上方,似乎是在表述一個我們忘卻了的神話。
4,黃金邊璋祭山圖案是古蜀先民祭天、祭地、祭神、祭祖先寫照。古蜀國經常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古蜀文化黃金邊璋祭山圖案表明,人類最早的宗教信仰,就是對天與地的崇拜。古代中國崇拜日、月、星等三者的天體的思維與行動是非常普遍的。《舊唐書·吐蕃傳》說:“與其臣下一年一小盟……令巫者告於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在金璋圖案中,均刻有大山套在小山上,層巒疊嶂,表現古蜀人對大山的崇敬,因而祭天、拜地,構成了古蜀先民對大自然崇拜的景象。在大山的⊙形符號左右,兩側刻有云氣紋,以象徵山上雲氣繚繞之狀。這兩座山上⊙形符號及雲氣紋,與該章同出土的銅神樹座上的山形及山上的日、月、雲氣紋均相同,可以互相印證,這兩座山應是神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日月山》卷十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臂,兩足反屬於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我國一些民族有這樣的傳說,一隻大公雞,用頭把天頂上天空,用它有力的雙腳把地挖開,於是才有了今日的天地。但是,上下兩組的第二小幅刻畫的大山兩側的巨手,既能把大山舉起來,也能把山按下地。疑是司地之神火正黎的手。 從呈平行四邊形的古蜀文化黃金邊璋祭山圖案上,這種牙璋插在神山山腰兩側的祭祀場面,可推測牙璋在祭祀禮儀中的使用方式,是手握或安插在一定的地方。
古蜀先民人對神山的祭祀尤為頻繁,不光在古蜀文化黃金邊璋圖案上有生動刻劃祭祀神山的情景,而且在出土的青銅神樹底座和青銅神殿之上,皆鑄有神山之形。古蜀先民崇山觀念很重,並賦予山以崇高的地位。以山為祖居之地,也是各族人民普遍的一種信念。因為山為水之源,石之根,精靈之居處,故崇敬山嶽。玉出於山而為石之精英,與神人相關,必有靈性,以之為器,必能通神之靈犀。
古人云:“國之大事,在祀及戎”。本質又是古蜀先民祭天、祭地、祭神靈、祭祖先。所以,古蜀國經常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收藏的古蜀文化玉璋、黃金邊璋部分有燔燒留下的燒裂殘斷痕跡。有的一側經火燒呈雞骨白色,證明玉璋、黃金邊璋曾經使用於祭天神。古人云:祭天之禮,及日、月、星 “三望”。據《禮記·祭法》所說,將“燔柴於泰壇”。《周禮·春官》中有“以實柴祀日月星晨”之說。“實柴”是指將牲玉等祭祀物品疊加於柴上。在古人看來,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達之,燔祭時煙氣升騰,直達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祭祀完畢,挖坑將祭品掩埋,供山神和地神使用。《禮記·郊特牲》孔穎達疏:“地示在下,非瘞埋不足以達之。”也就是說,只有將祭品埋於地下,地神才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它,才能接受祭品。這也許正是“絕天地通”的一個證據。
古蜀國強大的國力和高度的文明,鑄造出了近3米高的玉石神樹、2.6米高的玉石人、兩耳相距1.6米以上的玉石面具。作為禮器和儀仗用的玉璋大氣磅礴也就不難理解了。可見,四五千年前的一次重要的祭祀活動,其規模宏大,氣勢非凡,令人觸目驚心。這次祭祀,可能動用相當於一個10萬人口的早期國家,上百年積累的最珍貴的青銅器、金器、玉器。祭祀之中,選擇少許祭品燔祭,然後割埋。金璋、玉璋等器物用於祭祀,是人與神溝通的神物,彌足珍貴。大量的器物會分門別類地保留下來,供今後使用。
結束語
作為古蜀國祭祀用品及儀仗用具的古蜀文化玉璋、黃金邊璋,形制多樣、數量很大,顯示璋成為古蜀文明最核心的禮器,在當時的祭祀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古蜀祭祀活動空前興盛,使用玉璋、黃金邊璋系列是一幅動人心魄,光彩奪目,歎為觀止的古蜀國文明的畫卷。
古蜀文化玉璋並未止步於平疇千里的成都平原,而是從璋的起源地延伸,經四川盆地走向嶺南地區,到達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在璋的文化圈內,逐漸形成類似的國家意識,某種共通的語言,在原生型國家與競爭型國家互動中,璋代表國家制度傳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