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之美,在於奪人。比起後世的青花,它的不同之處在於那一抹藍色。元青花的藍色非常鮮明,像藍寶石一樣附著於白玉一般的瓷胎上,呈現出無法比擬的明豔之藍,彷彿有一種生命力被賦予器物,如出水芙蓉,美得令人震驚,讓人見之忘俗。
閱讀溫馨提示:
全文共4656字,閱讀時長大約需要10分鐘左右。
克勤堂簡史
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鬼谷下山仿元青花拍出2.8億元。2006年,馬未都先生向饒克勤先生定製24只鬼谷下山仿元青花,第一隻由故宮博物院收藏。餘下均由各界收藏人士收藏。克勤堂可謂集元青花之大成,成為業界標杆,引領元青花浪潮。不論立件還是小件瓷作,均一器難求!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對至正十一年(1351)青花象耳瓶被確認為元代真品。隨後,美國人波普博士的“至正型”元青花研究成果公之於世。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國人才開始知曉和認可元青花的存在。饒克勤從1979年開始,在景德鎮研究如何復刻元青花,畫意、器型、顏料、釉料、燒製……每一步去追尋元人方法,開始了元青花的復原工作研究。
克勤堂創始人饒克勤老爺子,憑藉40多年來對元青花的執著。儘管早已是業內公認的仿元青花大師,年逾八旬的饒克勤始終低調而嚴謹,一直在摸索,仍然在碰壁。邁入不惑之年的饒志陽,已經成為饒家作坊的當家人。在從小耳濡目染下繼承父親元青花的瓷器復原工作。
饒志陽老師一家生活在景德鎮三寶村,小茶書運營團隊和饒老師約在下午見面。前腳剛送走一波客人,後腳就換上新燒出的杯盞,邊喝茶邊賞玩。年輕人見面格外有話題,我們的交流從抖音直播開啟。
利弊共存的抖音直播
“抖音直播既好也不好!”說到直播,饒老師心直口快直奔主題——“好事是什麼呢?網路傳播速度是很快的,覆蓋面也非常的廣大,對比之前故有的模式。比如說傳統的經銷商模式,可能他在某個城市某個茶城有一個門店,它能夠影響到的就是它店鋪周邊很小的一個區域。換言之,它的資訊和推廣的成本都是很高的。現有的網路直播,包括各個平臺對瓷器的傳播。當大家對手工瓷有一定的理解以後,推廣會變得更加高效。資訊的獲取也變得更容易和便捷,這是好事,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
“壞處是幾乎所有的窯主一晃眼就從匠人變成了藝術家。從單純的瓷器手作演變成吸粉無數的行為表演,心態就完全變味了。不少人就開始飄了,不單是窯主,也包含畫師和其他師傅。但專業的事情一定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虛擬光環的背後,更多的還是負擔——“玩家或媒體賦予你的這些光環,很多人是很難去駕馭的,你駕馭不了它們的時候,它就是負擔和累贅。你就得花費時間、精力去應對很多這樣的情況。時間和精力是守恆的,投入到制瓷的時間就被壓縮了。”
窯主要定位好匠人、企業家與藝術家之間的身份
“在如此大環境之下,很多窯口就開始動搖了。一些小作坊可能什麼題材火他就做什麼,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匠人的角色。但是你說像名窯口的窯主,他是匠人,還是藝術家?”在饒老師看來,一個窯主定位好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很重要。“除了外界主觀的界定和分類,窯主對自己也要有身份的迴歸和認知。也就是說,他是如何看待外界對於自己這重身份的界定,這很重要!”
饒志陽老師
在深入探討身份的定位和迴歸之前,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匠人,什麼是企業家,什麼是藝術家?正如饒老師所說:“你先把這些定義理清楚以後,我們才可以對號入座。所謂的匠人,景德鎮有很多作坊,他們懂一定的瓷器知識,瞭解瓷器的生產過程。就開始組織一幫子人搭舞臺,很多人就在這個舞臺上開始賣力表演。有表演得很好,很默契和協調的。這個舞臺就像劉老根大舞臺一樣,他被大家所認知,被大家追捧。然後我就不斷的去擴大產能和宣傳,搖身一變成了一個藝術家。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如何界定一個藝術家的標準,是他對藝術的理解。到底做的是哪一個部分你要想明白理清爽,對吧?”
反觀自己,饒老師說:“我是這樣的一個人,你要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來做。現在附加了一個身份,老闆!自己管自己。我剛才說了專業的事情要由專業的人來做。但作為老闆,我是非常不稱職的,這麼多年下來,一直在學習怎麼做老闆,甚至忘記了怎麼去當匠人,這是真實的!”
“你看我既要負責去協調全國這麼多的經銷商,貨怎麼分配,還有打包,都是我自己來。要不斷地學習,還學會了做Excel表格,可以說我是身兼數職。你不能因為一點點事情就請人,請人來也未必能夠做到你滿意的結果,萬一出了紕漏你都找不到問題根源出在哪裡。很多事情因為你體量小,所以必須親力親為。如果你真做到京東的體量了,你不可能讓劉強東去發貨吧?他做不到的會有專人做,因為他足夠大。你不夠大,反而沒有辦法。這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過程。”
“我肯定不是藝術家,老闆我算是半個。”聊及自己的身份認同,饒老師說:“但是每個窯口的狀態不一樣,也並不是每一個窯口的老闆都會親力親為去做一些很細節的事情,也不會同時參與生產。你必須要根據不同的實際狀況去做不同的理解。”半個老闆身份的親力親為會不會佔用更多去思考創作的時間?饒老師認為不會,缺的是好的創意。“現在我們的團隊很強大,一個窯口的實力直接體現就是他團隊的強大。我說個很簡單的道理,比如說我有一個好的創意,但我要把創意落實出來。當然了我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可能會有五六個人來執行,但我們只能選一個人來落實,為什麼?因為我們要保證團隊從想法到成品出來,必須是ok的。”
“第二,陶瓷有它語言的獨特性,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用陶瓷來表達。你現在做的是茶道具,展現的是一個人喝茶的方式,這就會把很多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給束縛住。很多時候因為你專業,所以你被束縛。很多外來的年輕藝術家對景德鎮陶瓷進步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被束縛。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大道無門,怎麼做都是對的,無非就是燒出來看結果。因為景德鎮是一個很包容的地方,是允許你做任何的嘗試,而且都願意為你買單,只要這個結果是好的。”
“在景德鎮你可以零資本起家,你有好的創意你能吃苦,你就能開始。景德鎮是一個一直可以去創造神話的地方,很有意思。所以很多年輕人願意留下來,願意成為新生力量,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玩瓷,是器物自己去尋找主人
“但這一塊我們是不會涉獵的,因為我們能把傳統做好就已經很難了。就沒有必要再去花太多的精力做新品類的東西。”聊回自己和窯口,饒老師說:“我們主打的是元青花、明洪武的釉裡紅,還有一些涉及到明中晚期到清三代的瓷器。(其他朝代的瓷作)對我們來說完全就屬於隔行。”
“當然了,你說清代的一些東西我做不出來嗎?我也做得出來。但你站在仿古瓷的角度來說,因為你專業,你一定要還原和做到它當時的那種氣息、味道出來。所有東西包括你用料的配方、燒成工藝、畫意都要回到那個狀態。對於我們來說是,某些受市場認可的題材我們就不會去碰。你說你一個作坊裡面,唐宋元明清都能做,那肯定不會做得好,也顯得非常不專業。”
“因為細分來看,它們完全屬於各自不同的行當。而我們的使命就是把仿元做到極致。當然,這話不同的看客有不一樣的聲音。我們只能說做到我們認知裡面的最好的狀態。因為認知是不斷進步的,我們在不停進步地過程當中,自然會去否掉之前的某些理解。這種理解可能是否掉一部分,也有可能是顛覆性的。因為對前朝的認知很多時候是盲目的,也有很多盲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否定過去。”
新做一個產品之前,肯定要大量地去看早期的瓷片和標本。“看畫片看故事,但以前的東西很少有完整的,我們會根據殘件和瓷片去復原。打個簡單的比方,就拿射箭來說,做仿古瓷,就像你把一個靶子放在那裡,你盡力每次射箭的時候都能射到紅中的靶心位置。這裡面有兩種射箭方法,一個是亂射,看天吃飯;一個是瞄準目的去,有的放矢。等於說射箭之前就設定了一個標準,你就必須參照那個標準。這是很難的,特別是出樣打樣的時候。指哪打哪和打哪指哪完全是兩回事。”
“一個是遵循標杆,一個是創造標杆,這是做仿古瓷和做現代陶瓷的最大的區別。創造標杆太容易了,你說你的書法很棒。我寫我的名字寫了一輩子了,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個字是我寫的。你一個小白模仿我的筆跡來寫,寫得再好所有人都會認為是我寫的。做仿古的就是這樣,你的好惡無所謂,重要的是你所做的東西讓別人都覺得還原的好。”
“很多東西說簡單,不就是做個杯子嗎?喝水不漏水都是好的。歷史上沒有的器物可以隨手修,我說大一點,小一點,遠一點,直一點無所謂的,因為我沒有標杆,也不用追尋標杆。當然你的創意來源是很難的,因為之前沒有人做過。比如我抽雪茄,自己做了雪茄缸;雖然我不會喝酒,我也喜歡做個冰桶玩玩。做這類實用器物,更多考慮的是實用性,這些器物能夠跟當下人生活相結合,而且結合的還有點逼格,那就很精彩。”
“但做仿古不一樣,元代的有元代的風格。產品做出來,能夠消費你產品的人肯定是在一定段位之上的。否則的話他就沒法去甄別、去做取捨。仿古我就沒做取捨,是因為按照我理解的模式做出來,它自然就被取捨掉了。而且它俘虜的物件,就不是最基礎生活的普羅大眾。就像我們喝茶的這個杯子,我也不可能把面鋪得那麼大,我只能服務懂它的少部分人。選擇,其實是器物自己去找主人。”
仿元的獨特語言魅力在什麼地方?
那該如何讀懂元青花呢?或者說如何欣賞它的美呢?“首先是畫面,元代風格的東西它畫面的張力特別好,有很多繪畫元素在裡面。”饒老師說:“從元代開始陶瓷上出現了完整的青花紋飾,此前更多是作為一種輔助紋樣。元代開始到清三代,青花從一個純粹的繪畫紋飾演變成了圖案裝飾。你去看清三代的東西,很多都是連續次方的一個圖案裝飾,變得越來越繁複,品類越來越豐富。工藝方面有釉上彩、釉下彩,也有釉上釉下彩。當然清三代也有很多特別漂亮的頂尖藝術。但元人很自由,隨心所至。”
回到陶瓷本身,“比如我做元青花,就不能用進步的工藝去做,做出來就沒有那個味道了。元代雖然工藝不夠先進,但有獨屬於它氣質的一部分,我們不能選擇無視和忽略。比如說我要做一件類似於這種麻的衣服,我用高階的棉毛、的確良來做,你用再多高階的技藝來做,你怎麼都做不出麻的感覺,你一定要還原到那個狀態去。”
那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喜歡元代風格的東西,“第一是因為之前沒有。我們看到的都是明清特別細特別密的瓷器,突然有一個很拙很粗獷的東西出來,你會覺得原來美居然也可以這樣表現。就像看到生命最原始的狀態一樣。在你的審美已經開始疲勞的時候,突然出現一個相對來說豪放一些,或者說粗糙一些的東西,你就會覺得很棒。”
當代瓷器裡面到底有沒有藝術品?
“我認為陶瓷是屬於工藝美術的範疇。在我的理解裡,工和藝其實是兩件事情,工是技藝,是符號,藝是思想,是精神。”饒老師說:“我們需要完美的工來體現藝。藝是可以天馬行空的,但是你天馬行空的藝一定要屈服於你的工。什麼叫屈服於工呢?傳統手工有各種各樣的工藝,有陶瓷工藝,有金銀工藝,還有各種各樣的刺繡,這些都屬於工的範疇。如果我用陶瓷語言來做一個蟋蟀,觸鬚和身上的毛我就要把它做出來,用金銀相對容易做。你用陶瓷怎麼做呢?這個時候你的藝是不是要屈服於你的工。”
“往往我們對器物地敬畏並不是在當代,就是說我們今天不經意做出的一些東西,可能會在後世被追加為藝術品,就像我們現代人會去追溯到前朝歷代誰誰是國畫大家,誰誰是書法大家。當年誰是書法大家呢?”
青花鬼谷子下山仿元大罐
“而且我覺得當代人去評判當代的藝術和人,誰的東西是頂尖的,到了後世還是會存在各種爭議。他們在陶瓷這個領域的地位,一定要由後世的人去評說和定論,這才是公正的!存在過的美,終究不會消失在歷史中!”
採訪:小茶書運營團隊
撰寫:一葦以航
編輯:春雪
圖片:來源於小茶書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