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廷祭祀沿襲明代制度。明代祭祀制度已較完備,《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一織造之“器用”條)載:“凡祭祀器皿,洪武元年令:太廟器皿易以金造;乘輿服御諸物,應用金者,以銅代之。二年定,祭器皆用瓷。”該書又載,嘉靖九年,朝廷規定“四郊各陵祭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由此確定了明代宮廷“祭器皆用瓷”的基本制度,而將方丘(現指地壇)祭祀用瓷定為黃釉瓷。因此,明代黃釉瓷主要被用作朝廷的祭器。
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表明,清代初期的壇廟祭祀制度皆沿襲明代舊制,以瓷器作祭器。但由於傳統祭祀用器中的登、鉶、簠、簋、籩、豆等成型和燒成難度都很大,因此,不得不以瓷質碗、盤等替代。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新改制以後,才依傳統器形燒造各色上述瓷質祭禮用器。《清實錄》(卷三〇六)載:(乾隆十三年)戊辰春正月丁亥,定祀典祭器。諭:國家敬天尊祖,禮備樂和,品物具陳,告豐告潔,所以將誠敬昭典則也。考之前古,籩豆簠簋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貴重,或用陶匏,以崇質素,各有精義存乎其間,歷代相仍,去古寖遠,至明洪武時,更定舊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則惟存其名。以瓷代之。我朝壇廟,陳設祭品,器亦用瓷,蓋沿前明之舊……凡陶必辨色,圜丘、祈谷、常雩(yú)青,方澤黃,日壇赤,月壇白,社稷、先農黃。”由此可知,祭祀圜丘壇(天壇)、祈谷壇、常雩壇等用祭藍(青)釉瓷器,祭祀方澤壇(地壇)、社稷壇、先農壇用黃釉瓷器,祭祀日壇用紅釉瓷器,祭祀月壇用白釉瓷器。這種規定符合自然法則,反映了古人順乎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因為天呈藍色、土呈黃色、剛升起的太陽呈紅色、月亮呈白色,所以要用與它們顏色相同的瓷器作祭器。另外清代皇帝前往不同的祭祀場所祭祀時,還要穿不同顏色的朝服、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即分別穿藍色、黃色、大紅色、月白色朝跑,分別配戴青金石、金珀、珊瑚、綠松石朝珠,於冬至時節祭祀天壇、夏至時節祭祀地壇、春分時節祭祀日壇、秋分時節祭祀月壇。這樣做,都是上述思想的反映。(呂成龍)
澆黃釉仿古銅紋簠 澆黃釉仿古銅紋簠
澆黃釉仿古銅紋豆 澆黃釉仿古銅紋豆
以上資料均來自故宮博物院(歡迎轉發、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