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芒種時,又想起了小時候麥收的情景。
一般麥收前半個月就開始忙了,首先要軋場,在村子周邊有好多自留地,平時可以種菜,買收的時候可以用來當作收麥子的場地。一般在收麥子前半個月就要開始整理麥場了,先平整場地,然後用水澆,幹了再用碌碡軋一下,這樣麥場就會又平整又硬了,這塊場地就是麥收的主戰場了,可以在賣場上軋麥子,曬麥子,收麥子。通常,這塊麥場也會成為小朋友們的樂園,每家的場地都挨在一起,小朋友們也都聚在一起,在寬敞平整的場地上瘋玩。
過了芒種沒幾天,麥子就可以收割了。
最早的時候,麥子都是用手工收割的,軋完場後就開始磨鐮刀了,要把鐮刀磨的鋥亮,割起麥子來才能快,大人們早早的起來,趁著還有露水,去割麥,這樣一方面麥芒不會扎人,另外,帶著露水,潮溼的麥子也不會爆開,將麥粒落在地裡。也就是在一個大人們去割麥的早上,我做了人生第一頓飯。因為大人們去割麥 ,早上他們把我鎖在家裡睡覺,聽老媽說,我是自己在院子裡撿的柴禾,做的早餐,那時可能是5歲,和兒子現在一樣大。
麥子割回來,用牛車拉到場裡,先攤開,攤成一個圓形,曬一兩天,然後用拖拉機掛著一個碌碡來軋,軋完之後,要先把麥秸挑出來,堆起來,然後把麥粒堆起來,堆麥子也很開心,我們幾個小孩用一個大木板,一起推,從四面八方堆到中間,我們幾個邊推邊笑,一個小麥堆就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堆起來了。麥子堆起來後,還要再揚一遍,把麥子裡的髒東西揚出去,接下來麥子就可以裝袋了,裝好袋就拉回家放進糧倉了。如果剛剛軋完的麥子不夠幹,通常揚完之後還要再曬一兩天。曬麥子是一件很讓人擔心的事情,麥收期間,大人們最擔心的就是下雨,每天七點半,大人們都跑回家先看看天氣預報,看看會不會下雨,根據天氣情況,安排麥收工作。曬麥子,就是要把埋在攤在場上,沒過一兩個小時我們都要去翻一下,脫下鞋光著腳在麥子上趟出一道道溝,這樣麥子能幹的更快,這也是小孩子能能幫大人分擔的一項工作。
後來,有了收割機,麥子不用手工收割了,拖拉機的速度可比人工的速度快多了,拖拉里能一畦畦麥子割下來,躺在地上,我們用杈把麥子裝上車,拉到場裡,這時候有了脫粒機,脫粒機的效率可比軋麥子快多了,脫粒機直接把麥粒脫出來,比起軋麥子少了很多工序。脫麥子的時候,我大概十來歲了,可以是小主力了,一般脫麥子的時候,分工很很明確,也很固定,爸爸和三大爺負責往脫粒機裡塞麥子,媽媽和三大媽和姐姐負責將遠處的麥子運到脫粒機旁邊,我負責接麥粒,哥哥負責接麥秸,一般我們都是晚上開工,因為晚上比較涼快。因為我和哥哥在同一邊,每次脫完我們兩個互看一眼,兩個人都笑了,我們臉也是黑乎乎的,他的臉也是黑乎乎的。那時候經常被大人們笑我,我有把場鏟了個坑,脫麥粒的時候,我要拿著大鐵鍁把拖出來的麥粒做到遠處,不能讓麥粒堆在機器前,通常脫粒一次,我都要運一兩千斤麥子。
麥粒收完,就要整理麥秸了,把麥秸一層層堆起來,垛起來,垛麥秸的時候需要一個人在上邊踩踩踩,保證麥秸垛結實不散,這個活真是太有吸引力了,小孩子們都爭著上麥秸垛,當然我上的機會最多,在麥秸垛上也不容易呢,要八面玲瓏,要把下邊人坐上來的麥秸收住,還要避開他們手上的杈,不能杈到自己。
這些麥秸用處可大了,下雨天可以用來當引火柴,麥秸又幹,又軟,但是就是不耐燒,所以一般麥秸只能用來當作引火柴。如果誰家要孵小雞了,麥秸絕對是用來墊雞窩的絕好材料。
麥子收完了,場上就會有一堆堆的麥秸垛,也成為小朋友們的樂園,我們跑到麥秸垛旁邊練倒立,下雨天麥秸垛上還會長出蘑菇。
再後來,有了聯合收割機了,在地裡就可以直接接麥粒回家了,慢慢場也沒有了,大家在地裡了接了麥粒直接曬到公路邊,曬乾就直接收回家,或者直接賣掉了。
收麥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高效,但是少了點樂趣,現在的小孩子們再也享受不到那種收麥的快樂與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