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科學家朱光亞,第一顆氫原子彈什麼模樣?當時間定格在1964年的10月16日15時,一朵褐色的蘑菇雲在我國西北戈壁炸裂開來,一聲怒吼從此響徹世界,這時的朱光亞卻因為走錯路沒能親臨現場,但那朵蘑菇雲仍然映襯在眾人眼底,讓他們忍不住潸然淚下,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朱光亞這個名字並不為人所熟知,就像當初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在酒泉而在內蒙一樣,在那個資訊化並不發達的年代,這些手段往往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像現在我們常說的,把五常的衛星等一些現代化措施從地圖上抹掉,其他國家連美國在哪都無從知曉。
不過即使是在如今,也仍有一大批科學工作者默默無聞不被人所知,哪怕有一天他們的名字能夠對外公開,但是能被記住的又有多少,為此不少科研工作者都曾說科研人員應耐得住寂寞,朱光亞更是如此,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如果您喜歡本期不要忘記點贊關注。
朱光亞這個名字即使是翻閱早期的國防發展史,對他的描述也知之甚少,哪怕在“兩彈一星”元勳中他也是最晚解密的一個,而讓世界認識他也是因為他正與當時另一位知名人物連在一起,那就是錢學森,美國《紐約時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為《錢學森之後的那個人》,錢學森曾被言一人可抵五個師,當時的美軍有幾個師呢?為此當時所有人都在猜這個人是誰,《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首頁上的48字,便是朱光亞所撰寫,他是我國核武器研究領域公認的“眾帥之帥”。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正是急需人才之際,1950年的大洋彼岸有一道聲音在當時留學生的心中炸開,52名中國留學生髮表《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而這封信的牽頭人便是朱光亞,“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回去吧,快回去吧!”,因為這封信原本一些猶豫的學子下定了決心,他們果斷選擇了回國,為此有人說一輩子沉默寡言的朱亞光一生只喊過這麼兩嗓子,但每一次都驚天動地,央視曾播出過“兩彈一星”的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卻偏偏沒有他這個角色,“兩彈一星”元勳的傳記很多,雖然有些並不被人熟知,但是卻偏偏沒有《朱光亞傳》。
解放軍出版社曾經想策劃出版一套“國防科技科學家傳記叢書”,當報請審批時,朱光亞提筆便把自己的名字劃掉,家人對他的工作知之不詳,每次被問到爸爸媽媽是做什麼的時候,沒有人能回答出來,在2004年12月為了表彰朱光亞對我國科技事業做出的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正式批准將我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命名為“朱光亞星”,在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他獲得了這樣一段頒獎詞,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的血脈中,激烈奔湧最雄壯的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在早期的原子能研究大本營中,他率先領導設計了輕水零功率裝置,邁出了中國核反應堆製造的第一步。
然而由於蘇聯交惡,蘇聯專家幾乎全部撤走並且帶走許多重要裝置,剛剛起步的原子彈研製工作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參考資料幾乎為零的科學家只能硬著頭皮工作,但是質疑聲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精度,1962年朱光亞親自編寫了我國核武的兩個“綱領性檔案”,對後來的原子彈工作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這一天朱光亞喝得酩酊大醉,這是他一生中僅有的一次放縱,因為這一刻意味著中國真正地站了起來,很快他又投入到氫彈的研發,組織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組織指導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的籌建與研究開發工作,他成為了中國第一任中國工程院院長,歷史記載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又3個月,蘇聯用了6年又3個月,中國僅僅2年2個月。
然而直到1999年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才第一次從幕後走到臺前,從1950年到1999年他一直躬耕幕後,接近半輩子的時光便是一直這麼默默無名地渡過去了,2001年清華建校90週年,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得主都欣然同意校方此次的活動,也正是這次朱光亞才寫了一本“自傳”,然而這樣一本6000字不到的“自傳”沒有一處提到自己,在朱光亞生平事蹟展上,展現了我國第一顆氫彈原子彈1∶4的模型,同時在這個展上還有眾多他所用學習筆記與講義以及起草檔案,但即使如此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曾道,朱光亞做的工作,至今仍有許多不能公佈,如果您喜歡本期,不要忘記點贊關注,也歡迎您在下方評論留言,您的支援就是創作的最大動力,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