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2021年 10 月 4日下午 5 點 30 分,202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佈,兩位美國科學家大衛·朱利葉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因為發現了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早在2013年,北京大學教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就曾在部落格中預測,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朱利葉斯教授獲諾獎的可能性很大。當時華人科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系教授程亦凡,與朱利葉斯教授一起解析了近原子解析度的膜蛋白TRPV1結構,成為冷凍電鏡領域的重大突破,饒毅教授預測朱利葉斯教授與程亦凡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可能很大。
2016年5月,程亦凡教授到清華大學作學術演講時,饒毅教授發文提到程亦凡教授與Julius教授的上述研究時又表示,如果沒有兩人合作的結構分析,Julius可能單獨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可以說,這次諾獎的結果,在饒毅教授的預測之中,又在饒毅教授的預測之外!
預料之中:揭示了為什麼吃辣椒會感到辣和熱?
為什麼人吃辣椒時會同時感到辣和熱?
2016年5月25日,饒毅教授在其主編的微信公號“知識分子”刊發了的《國產博士的記錄》的文章提到,這一司空見慣的“常識”,其原因在1997年被揭開。而揭開這一原理的就是朱利葉斯!
根據饒毅教授的上述文章介紹,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的David Julius教授,於1980年代在Richard Axel實驗室開始用當時算比較新的方法(表達克隆,Expression Cloning)尋找五羥色胺的受體。十幾年後,他繼續用這一方法,改為尋找辣椒素(capsaicin)的受體,於1997年找到了一個被辣椒素啟用的蛋白質分子VR1,而且發現VR1還被加熱所啟用,因為辣椒素已知與痛覺通路有關,所以這一工作,同時揭開了溫度感受的機理(Caterina et al., 1997)和痛覺的外周感受的部分機理,其中痛覺的研究當時還需後續實驗。而且Julius實驗室於2002年發現和證明了鳥類和哺乳類VR1差別所在。
不僅如此,Julius實驗室於1997年找到大鼠的VR1時,還發現它屬於TRP通道家族。此後的二十多年,朱利葉斯以TRPV1為起點,又相繼發現了多種與軀體感受相關的TRP家族的通道蛋白。Trp通道功能的確定,解決了其他常見感覺(溫、壓、部分的痛)第一級的分子機理,有較大意義。
2019年9月,朱利葉斯獲得2020突破獎生命科學獎——這個獎項和拉斯克將,一直被認為是諾獎的風向標。
預測之外:另一位遺落的華人科學家
在當時的預測中,饒毅教授提到了華人科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系教授程亦凡。
因為在Julius等發行公認Trp通道蛋白有多種重要作用後,其機理就為人們很想理解。2013年,12月5日,程亦凡與Julius兩個實驗室合作,解出了TRP通道家族V1的結構,第一作者皆為華人,通訊作者為程與Julius。
當時學術界分析,二人合作解析了包括TRPV1在內的多種TRP蛋白的三維結構,並綜合運用基因敲除等生理手段,回答這些神奇蛋白的結構與功能關係,為靶向藥物開發提供理論基礎。同時使冷凍電鏡技術大放異彩,讓該領域整體上有了質的飛躍,在科研領域引起了巨大轟動。
饒毅教授在文中分析:“如果沒有結構分析,Julius可能單獨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現在有結構分析,而且是冷凍電鏡應用成功的早期例子之一,Julius與程亦凡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可能很大。”
不過這次華人科學家程亦凡沒有進入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名單。相反,是另一位專家帕塔普蒂安教授。
公開資料顯示,帕塔普蒂安,1967年出生於黎巴嫩貝魯特,分子生物學家和神經學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雖然大衛·朱利葉斯等人把溫度感覺的機制正在逐步展開,但機械刺激如何轉化為人們的觸覺和壓力感仍不清楚。阿登·帕塔普蒂安做了這部分工作,利用壓力敏感細胞發現了一種新型感應器,可以對面板和內部器官中的機械刺激做出反應。
帕塔普蒂安領導的這些研究,獲得過2017年哥倫比亞大學的阿爾登·斯賓塞獎和2019年羅森斯蒂爾基礎醫學研究傑出工作獎(也是與David Julius分享)。
談及今年的諾獎成果,中日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10月4日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項及其重要的研究發現,對研究生命本質、生命週期有著重要意義。
樊碧發主任認為,研究會在生命學領域點燃研究疼痛以及疼痛機理的熱潮,也為疼痛醫學科及疼痛藥物的研究創造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諾獎預測基於它們的科學質量和對人類的影響
事實上,饒毅教授預測諾獎,已並不是第一次。
2008年10月6日,就在當時諾貝爾獎頒獎前兩天,一篇名為《美妙的生物熒光分子與好奇的生物化學家》的文章,介紹了有重要貢獻的5位重要科學家。兩天後,5位科學家中的下村修和錢永健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另一位被重點提及的科學家沙爾菲也分享了這一獎項。文章的作者就是當時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
2002年10月6日,諾貝爾獎公佈的前一天,饒毅同樣釋出了《21項值得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工作及科學家》,提到的科學家中,有3位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
另外,屠呦呦獲諾獎前,早在2011年,饒毅就在部落格中釋出了對屠呦呦和張亭棟從中藥中發現化學分子成就的解讀。
在談到對諾獎的屢次預測時,饒毅教授2008年11月在接受北京科技報的採訪時說,“我分析哪些領域和科學家值得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我的判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是從它們的科學質量和它們對科學、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來判斷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有很多人在做這些工作,我是對外界表達自己心裡認同的、一些值得獲得諾獎的科研工作和科學家,但我並不是進行諾獎的預測。我不預計他們是今年還是明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和值得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是一回事。”(健康時報 楊小明 郝倩玉 周欣雨)
參考資料:
①饒毅,《饒毅:國產博士的記錄》,“知識分子”公號, 2016-05-25
②《饒毅:慧眼預測諾獎得主》,北京科技報,200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