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16日,美國當地時間上午9點32分,阿波羅11號飛船連同土星五號火箭發射成功。不久後,人類終於實現了登陸月球的夢想。在數以億計的觀眾中,有一個人的心情格外複雜,他就是這次登月計劃的主要負責人馮布勞恩。
這位被譽為現代航天之父的科學家,有著傳奇的一生。他不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主要奠基人,還曾是納粹最重要的武器發明家。他研發的V2導彈雖不能扭轉德國戰敗的命運,卻開闢了彈道導彈的先河。
布勞恩1912年3月23日出生在德國韋爾希茨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母親是一位業餘天文學愛好者。在母親的薰陶下,布勞恩從小就對浩瀚的宇宙產生了憧憬,並且對各種飛行器滿懷好奇心。大學時期,布勞恩加入了火箭愛好者的飛行協會,並參與到了啟蒙導師奧伯特發起的火箭研製活動。他和朋友們證明了揮發性液體燃料才是太空飛行器的前途所在。
在研製火箭方面,大學期間的馮布勞恩就已經展現出了很高的天賦。他和他的朋友甚至利用火箭發射表演去賺取一些研製經費。當然相對於火箭研製費用來說,這些小把戲獲取的資金只能算是杯水車薪。而且更讓人糟心的就是軍方在1932年開始禁止所有和火箭有關的研究。也就是說布勞恩的科研小組一下子就變成了非法組織。當然如果是為軍方效勞,也就另當別論。
1933年1月,希特勒開始執掌德國政權,他迫切希望向戰勝過自己的英、法等國復仇。德國的戰爭機器開始運轉,軍工企業紛紛擴大生產規模,一些尖端的專案也開始秘密展開。而像布勞恩這樣的人才也成為了軍方重點網路的物件。
1933年初,德國陸軍找到了布勞恩,並承諾為他提供火箭研製的經費,前提是他的研製成果將會被軍方所用。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布勞恩接受了軍方的橄欖枝,並在兩年後加入了納粹黨。
很快軍方就被布勞恩製造的武器所折服。他們不但決定加大投入,還準備建造世界上第一個火箭基地,而地點就位於德國東北部烏瑟多姆島上的一座小鎮,佩內明德。
1936年8月,佩內明德基地正式破土動工,約有一萬多名工人參與了建設工作。1938年,基地正式竣工,在25平方公里的基地內建有可容納2000名科學家工作的實驗室以及火箭工廠和發射臺。
此外,基地內還建有一個超大型的發電站,這座發電站每天都要消耗掉200噸煤。最為關鍵的是,基地內還建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超音速風洞,實驗風速可達到音速的五倍,足以用來解決各種火箭方案的空氣動力學問題。
對於布勞恩和他的團隊而言,佩內明德無疑是火箭研發的理想場所。按照他們的設想,新式火箭將採用垂直髮射方式,起飛後不久就按照預先確定的程式轉彎。當火箭在進入大氣層後受到大氣阻力的影響而減速,最終以超過音速2.3倍的速度衝向地面。就這樣高速以當時的探測技術而言基本上是無法攔截的。
但現實卻很殘酷,布勞恩團隊的研製工作起步並不順利。在早期火箭的試射工作中,集中暴露出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火箭垂直上升的時候發動機往往會提前熄火,其主要原因就是燃料燃燒時產生的高溫會造成引擎受損,最終導致發動機不能正常工作。另外一個問題是火箭垂直升空後無法進入預想的軌道。這主要是因為火箭在起飛階段的速度比較低,僅僅靠空氣動力舵面作為執行機構,難以準確的控制火箭的姿態和運動方向。
戰爭初期,德軍透過閃擊戰取得了一系列戰果。到了1940年6月,納粹的鐵蹄已經席捲了半個歐洲,這使得軍方對於新式火箭的需求並不迫切。但是到了1942年初,隨著不列顛空戰的失利,德國的幾個重要城市已經受到了英國皇家空軍地毯式的轟炸,造成了上千人的傷亡。為了報復,軍方開始迫切希望這種新式導彈能夠派上大的用場。
前線激戰正酣之際,火箭專案的改進工作也在緊張的進行。經過不斷的分析、測試以及試射工作,布勞恩團隊終於找到了解決之前問題的辦法。針對引擎過熱問題,布勞恩的辦法是將燃料推入引擎的雙核外層,這樣一來,溫度較低的燃料可以對引擎起到降溫的作用。而針對彈道偏離的問題,設計人員則將四個石墨燃氣舵安置在發動機噴口處,用來控制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方向。
至此,火箭專案所有的技術難題都已經被攻克。1942年10月3日,在德國陸軍部人員的注視下,新式火箭終於順利升空,並按照預定計劃墜入波羅的海。軍方對此欣喜若狂,他們將這種武器命名為V2。V源自德文單詞復仇武器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二號復仇武器。
V2型火箭,導彈全長14米,直徑1.65米,尾翼翼展1.95米,起飛重量13噸,彈頭重800到1000公斤。其動力裝置採用泵壓式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可達27.2噸,最長工作時間大約68秒。V2導彈的最大射程為320公里,整個飛行時間在320秒左右。V2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
1943年7月,希特勒親自觀看了V2的發射錄影,他對這種三分鐘內就可以攻擊倫敦的武器十分滿意,並要求儘快大批次生產,目標直指英國本土。
對於V2設計團隊而言,最糟糕的並不是希特勒的一紙命令,而是同盟國的飛機已經找上門來。1943年8月17日,英國的轟炸機根據情報部門提供的資訊,找到了佩內明德基地,他們投下的炸彈徹底摧毀了基地內的裝置,火箭基地不得不進行轉移。
8月22日,新的基地被遷移到德國中部地區。這次基地被建在一條長11公里隧道內,用於存放研製生產V2的所有裝置。此外,納粹還為V2工程找來了一位監工,他就是黨衛軍的頭子,殘暴的漢斯卡姆勒。
卡姆勒曾參與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建立工作,並集中屠殺了大量的猶太人。這次,卡姆勒又從集中矣。徵調了上萬名勞工,專門作為V2量產的勞動力。
生產V2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兩千多個零部件有一個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導彈成為廢品。想要保證順利生產,專業的技術工人是必不可少的。但當時德國本土的技工已經所剩無幾,最後不得不去使用監獄裡的一些勞工來參與生產,V2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1944年5月,V2火箭的月產量已經達到了457枚,但其中能派上用場的卻不足一半。但為了扭轉不利的局面,希特勒決定孤注一擲,向英國本土發射V2。
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布魯塞爾等地。
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公里以內,而44%落在10公里的範圍內。而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來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透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它的最大問題就是精度太低。
我們知道V1的飛行速度很快,在發射之前要計算出包括彈道,飛行航路的一些相關資料。在今天這些資料可以透過計算機來完成,準確性也有很好的保障。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個工作更多的是靠人工來完成。一個小小的誤差,就會造成導彈幾千米的偏差。
但是無論怎樣,作為火箭技術進入一個新時期的標誌,V2開創了彈道導彈的先河。後期的V2還被裝到軍用卡車上來發射,由此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種車載彈道導彈系統。
1944年6月6日,就在首枚V2發射前的三個月,盟軍已經在法國西部海岸諾曼底登陸成功,隨即開始向法國內陸挺進。而在東線,蘇聯也已經在俄國本土步步緊逼。到了1945年4月,同盟國軍隊已經將整個柏林包圍。
就在此時,一小隊美國士兵來到了距柏林不遠處的米特爾維克,士兵們在漆黑的隧道內發現了數千枚還未來得及發射的V2導彈。更出人意料的是,除了導彈這裡還有一些骨瘦如柴的勞工,在隧道的不遠處,美軍士兵還找到了關押勞工的集中營。
這裡的集中營更加慘絕人寰,六千多具屍體被隨意堆放,即使倖存者也是疾病纏身。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曾被強迫前往米特爾維克隧道。
據事後統計,先後有六萬餘名勞工參與了V2的製造工作,兩萬多人慘死在工作中。這個數字甚至要高於V2造成的傷亡人數,這也成為布勞恩團隊在戰爭中所犯的最嚴重的罪行。
1945年5月2日,自知罪責難逃的布勞恩以及他的團隊人員來到了美軍一個營地。他們將V2的研製成果作為籌碼,與美國人展開了談判。布勞恩等人的主動投誠,可謂正中美國的下懷。1945年7月,包括布勞恩在內的120多名科學家就被秘密送往美國,一起的還有14噸的火箭技術檔案。1961年5月25日,剛剛上任的肯尼迪總統下達了新的任務,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我們決定登月》,這篇演講被視為阿波羅登月計劃奠基的第一剷土。
同年,阿波羅專案成立。作為該專案的負責人,布勞恩得到了40億美元的專項資金。1969年,經過近八年的努力,阿波羅專案終於進入到最緊張的階段。
7月16日早晨9點32分,在世人的關注下,阿波羅11號順利升空。從1號、2號到阿波羅11號,布勞恩和他的團隊人員用自己的智慧推動了火箭技術以及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但他們對科學的貢獻並不能洗刷掉他們在二戰時期犯下的錯誤。1977年6月16日,布勞恩因病去世,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