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約100年,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在著作《論月面》中提出月亮上有河流或深邃的陰影,連太陽光都無法到達。他還覺得月球上可能有人居住,人可以在那上面平靜地生活,不是神也不是幻覺,而是和地球上的你我一樣。
對月亮的幻想和觀察一直在人類歷史中存在。不過在19世紀攝影術發明之前,人們若是想記錄月亮的樣子,只能依靠畫畫這一種手段,視力不好的大觸肯定不是好天文學家。雖然人們一直對月球抱有各種各樣的幻想,在時間的長河中,月亮也一直都陪著人類在那兒,但神奇的是一直沒人想過去畫一幅具體的月面圖。藝術品上沒缺少過月亮,但這些月亮都是藝術化的,加工過的,都是閃耀的滿月或新月,很少有人正式去描繪被想象力“PS”之前的月亮,那個看起來充滿斑點和坑洞的遙遠星球。
早期非藝術形式的月面描繪,或許可以在全才達芬奇的《萊斯特手稿》中找到些端倪。在這份手稿中,達芬奇認為認為月面佈滿了水,因為月面的光是太陽反射來的,而水可以反射陽光。不過這也只是一份配圖的手稿,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月面圖。
巧的是,從四百年多前的17世紀開始,突然出現了一批天文學家,和月面圖較上了勁兒。下面我們就簡單梳理一下天文學歷史上的月面圖,到底是怎麼在17世紀的一百年間,從難看變好看的吧。
早期的月面圖——這真的是月面圖?
1603年,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畫出以下這幅月亮。雖然在他之前的人類畫過無數個月亮,但這幅看起來彷彿小學生簡筆畫的圖片,確實是人類最早的裸眼月面圖。
不管一個人視力有多好,裸眼月面圖終歸有觀測的極限。1609年開始,英國天文學家托馬斯·哈里奧特(Thomas Harriot)開始使用望遠鏡觀測月球,在現存的月球圖紙中,他畫出了1609和1610年間8天的月亮情形,畫風是這樣的:
因為有點繪畫功底,同樣是英國人的哈里奧特畫出了相對威廉·吉爾伯特更像模像樣一點的兩張月面圖。
一句題外話,哈里奧特也是觀測過太陽黑子,但他的這些手繪觀測圖在生前並沒發表,一直未見天日,到死後才被世人所知。
哈里奧特的很多作品沒有在生前面世,但有人認為,他的月面圖是早過伽利略的,而且起碼早了四個月——儘管現在普遍認為第一個用望遠鏡觀測月亮並畫出第一幅靠譜月面圖的人是伽利略。那個年代科學家之間撕來撕去確實是平常事,不過幾百年來大家更認同伽利略的月面圖,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伽利略畫得好。
會畫畫的大觸伽利略
哈里奧特的月面圖過於平面,也許他在畫的時候沒意識到那些月面的陰影是環形山,或者說就算意識到了也因為自己缺乏繪畫技巧沒畫清楚。而這時候(應該同樣是1610年)作為大觸的伽利略水彩月面圖橫空出世了。
伽利略所繪的月面圖,來自1610年在威尼斯出版的《星空使者》一書
作為貴族破落戶,伽利略的父親和佛羅倫薩藝術設計學院的教授,數學家裡奇(Ostilio Ricci)關係很好,他也是伽利略的老師,而這個藝術學院的院長曾經是米開朗基羅。在當時,數學和藝術關係緊密,幾何與透視學不分家,所以伽利略受過專業的藝術教育。技多不壓身,大觸的月面圖用了標準的水彩畫技法,明暗表現恰到好處,一眼就能看出高一個檔次。
在伽利略之後,也有不少人開始繪製月面圖,比如1614年克里斯托夫·沙奈爾(Christoph Scheiner)的月面圖。這位大哥當年還和伽利略撕過一次,爭奪誰先發現太陽黑子,僅僅從這幅月面圖上來看,他是輸了個透徹。
1619年,Malapert出了一版月面圖,依稀能辨別出月球上的幾個環形山;一年之後的1620年,Giuseppe Biancani同樣畫了一版。他的這幅月面圖上能識別出15個環形山,不過後來發現沒有一個能對得上號就是了。
伽利略之後,許許多多的天文學家畫了許許多多的月面圖,但一直沒人能超越伽利略,有知識的人沒畫功,有畫功的人沒知識,這大概成了四百年前天文圈子最大的問題。
越來越好看的月面圖
1637年,法國科學家皮埃爾·伽桑狄找到了藝術家克勞德·梅蘭,完成了一次科學與藝術的合作。在伽桑狄指導下,梅蘭雕刻了名作Three maps of the Moon,一共三幅,分別是上弦月,滿月和下弦月。
月面圖的精妙程度時隔二十年登上了新高峰。在這一時期,天文學家們自己畫的月面圖水平還參差不齊。比如Antonius Maria Schyrleus de Rheita,曾在自己1645年的月面圖表現出了第谷環形山和輻射紋,確實很厲害,但相比之下畫風也確實吃了不是藝術生的虧:這個輻射紋是認真的嗎?
好在天文學家中終於又出了一個會畫畫的人。
1647年,波蘭天文學家約翰內斯·赫維留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月球圖集《月面圖(Selenographia)》。本書共六十幅圖,包括三幅滿月大銅版畫,清晰展現了月面的地貌特徵——均是赫維留自己雕刻和繪製的。赫維留憑藉精湛的美術功底,讓《月面圖》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月面圖集。
現在大家熟悉赫維留可能因為他曾經有幅更著名的《赫維留古典星圖》,也是歐洲四大古典星圖之一。果然在四百年前,不會畫畫的藝術生是當不了好天文學家的。
現在一般認為,赫維留的《月面圖》為後來的月面學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三十年之後的1679年,卡西尼那張著名的Large map of the Moon問世,而這時距離第一張像樣的月面圖誕生,已經過去70年。人們對月亮的想象,終於進入到了全新的階段。
其實,之所以在那個年代留下了如此之多的月面圖,大概是因為在宇宙中所有天體中,月亮是最早被人類研究的那一批——畢竟月亮是夜空中唯一一個用肉眼就能輕易觀察特徵的天體。
公元前30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的宇宙體系是這麼描述的月亮的:宇宙是封閉的,包含很多層,越是上層的區域越神聖,越下層越腐朽,而月亮就是那個神聖世界和腐朽世界的分界線。亞里士多德覺得月亮以上的部分是萬古不變的神聖領域,在那裡一切永生,一切不滅;月亮以下的部分變動不居,由土、水、氣、火四元素構成,是腐朽的塵世,其中包括人類生活的地方。
然而亞里士多德自己也沒想到,他完美的宇宙體系,被後來一張又一張奇形怪狀的手繪月面圖打臉了一次又一次。這些17世紀的月面圖,也許現在看起來有些拙稚,有些好笑,但在它的進化中,也藏著人類早期追逐浩瀚星海的有趣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