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養牛的農村媳婦,剛開始養牛創業就遭遇丈夫因病去世。持續幾年不盈利,兒子為了生計也要跟她散夥。
作為一人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村婦女,她獨挑大樑,歷經10年,發展到擁有1200萬元的資產。
作為紮根基層的管理者,她對國家忠誠,對民熱心,以牛興農,扶危濟困,帶領鄉民發家致富告別貧窮。
講述三農致富能手創富故事,挖掘草根人物致富經驗。本期子牙童趣三農致富能手,就為大家講述彭美竹的養牛創業致富故事。
靠山吃山,山也有窮盡的時候
彭美竹是湖南郴州臨武縣水東鎮鬥水坪村人,當地有豐富的煤礦資源,村民均以挖煤運煤為生。
靠山吃山,她和丈夫就一直從事煤炭運輸行業與餐飲服務,且經營有方,短短十餘年,家裡就有了80萬元積蓄。
煤炭運輸生意其實是一個非常辛苦的活,而且當地煤礦開採已長達幾十年,地下資源早已瀕臨枯竭,地下水位因採礦遭到了嚴重破壞,導致地表綠植也受損過度。
彭美竹作為鄉里基層管理者,深刻意識到,要為家鄉恢復綠水青山的樣貌做出一個好引導。
她一直在思考該如何轉行,造福家鄉,一是恢復家鄉原本的青山面貌,二是給那些靠挖煤營生的鄉民找到一條新的求生之路,一起轉型發家致富。
在她的家鄉臨武地區有一道地方特色菜叫沙田牛巴,這道菜是採用農家高山野外放養的優質黃牛臀部肉為主要原料,使用傳統山木炭工藝烤制而成。
在北宋時期,古人就評價這道菜“輕薄甘香,殷紅浮脆”,自古以來,這道菜在當地就非常受歡迎。
在臨武縣,一盤看起來十分普通的沙田牛巴就能賣到200元。
郴州大規模養牛的人不多,市場上很多的牛肉都是從外地進來的。彭美竹發現郴州的牛肉價格穩定且好賣,但正宗黃牛肉卻很難買到。
既然牛肉價格波動不大,養殖風險就較低;牛肉又這麼好賣,那不如自己去養牛。
彭美竹考慮得很仔細,養牛這個活是鄉民能夠接受的,自己賺錢了,就好帶領鄉民轉型;養牛的青草飼料可以利用村裡這些年閒置的荒山,自己種植草料,正好實現還綠于山,恢復家鄉因挖煤而失去的綠色生態面貌。
找到適合推廣鄉民的致富專案
她與家人商量後,大家一致同意在家鄉養殖黃牛。
鬥水坪村山多地廣,雨水充足,適合草木生長,當地村民又有著牛羊散養的習慣,但零星散養無規模、效益低,難以形成產業。
要想致富,必須走規模養殖之路。
彭美竹找到鬥水坪村支兩委領導說明想法後,得到了村委會的支援和鼓勵。
2009年,彭美竹和丈夫拿出80多萬積蓄,承包了村裡2000多畝山嶺和500餘畝田地,正式開啟養殖創業之路。
在彭美竹的預算中,50萬就能把養殖場全部搞定,但沒想到短短10個月時間內,為完成修路、建房、建牛棚這些基礎設施就快花光了80萬,買牛錢都快沒有了。最後夫妻倆用最後6萬多塊錢買了30頭牛回來。
夫妻倆都是養牛門外漢,買回的30頭牛還沒完全適應新環境,就出了問題,陸續開始有牛開始拉稀。
彭美竹找不到獸醫,病急亂投醫,請來醫院的醫生給牛治病,結果根本沒有效果,牛反而還死了很多。
她又去請教有經驗的養殖戶,得知用山上的苦參煮水,連喝三天就能治好牛病。她按此土方法一試,終於保住了剩下的10來頭牛。
可是,10來頭牛滿足不了規模養殖需求,基地急需購買更多的種牛。彭美竹几乎已身無分文,在這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她到處籌措資金,也僅借來30萬元。
她又找到鄉領導,說明自己的處境,她的精神深深觸動了在場的人。有三個基層領導拿出自己的工資卡為她在銀行做擔保,從銀行順利貸款20萬元。
彭美竹拿著來之不易的錢款,下決心,一定要把養牛事業做好,回報家鄉。
夫妻倆用這筆錢又買了80多頭牛回來,他們住在養牛場,互相扶持,照顧著基地裡的100多頭牛,心中充滿了希望。
2010年10月,彭美竹丈夫突然病倒,經查已是胃癌晚期,治療5個月,花光了手中的20多萬元,也沒能留住丈夫。
丈夫在臨終前囑託彭美竹,養牛是他們全家的目標和希望,一定要把養牛場辦好。
丈夫走了,養牛場全部的重擔都壓在了彭美竹一人身上,她只能將全部身心沉浸在養牛場,才能忘卻痛苦,難過的時候就坐在山上流淚。
不畏艱難,一心成就夢想
2011年,臨武當地村民開始流行轉行種樹掙錢。幾個月時間,彭美竹放牛的荒山周邊就種滿了小樹苗。
因為她家的牛多達100多頭,冬季荒山的野草無法滿足牛的食量。有些牛趁人不注意就跑去偷吃別人家的樹苗。
鄰居們隔三差五的就找上門來,因樹苗禍害得很嚴重,說話也不好聽,請來的放牛倌都聽不下去,要求辭職。
彭美竹心中很焦躁,種樹的村民也是為了餬口,自己的牛禍害別人莊稼,村民生氣是正常的。左思右想,她把牛全部賣掉了。
2012年,大家都以為彭美竹消停了的時候,她又流轉了80畝土地,請了一批員工種植皇竹草和巨菌草。
原來,彭美竹為實現丈夫的遺願,一直在尋找解決辦法,這次她準備種草養牛。
她的大兒子看到母親鐵了心要養牛,就和媳婦一起回來幫助母親。養牛場沒有收入,大兒子就一邊幫忙,一邊在周邊找臨時工幹,補貼家裡。
第二年,牧草長勢良好,不用擔心冬天牛缺草料了,彭美竹準備再進一批牛回來。她與山東一家種牛養殖戶談好了一頭300斤的母牛1800塊錢。
結果臨到挑牛的時候,對方卻提出100多斤的小牛要4000塊錢。牛小了,價格還翻倍了,她感覺自己被騙了。
此時再臨時到別處買牛,時間、金錢都耗不起。她只好認栽,就當多給別人白養了一年牛。
家中的開支全靠大兒子支撐,日子過的非常緊巴,到最後甚至菜錢都拿不出了。
養牛始終不見效益,為了生計,大兒子一氣之下走了,可養殖場的運轉一天都離不開他。
大兒媳婦懂得婆婆的苦,她出面把丈夫勸回了家。大兒子重新回到了養牛場幫母親養牛。經過5年多的發展,基地牛的存欄量達到了200多頭。
2016年,國家對農業開發建設專案給予15%的政策補貼,彭美竹很是心動,但要拿補貼,需要先投資幾百萬,她沒錢。
一個做生意的親戚瞭解後,當即拿出150萬元借給了她。
2018年,彭美竹養的牛達到了500頭,歷時九年,牛終於可以出欄了,基地要有收入了。
她在郴州大大小小的市場轉悠,一直找不到適合的攤位開鮮牛肉店。最後她找到一家水產店老闆談合租,兩人一拍即合。
彭美竹的牛肉賣的非常好,半天就能賣完一整頭牛。
自己的生意好了,能起到帶頭作用了,彭美竹就開始操心帶領鄉民一起致富,她成立了興旺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有6名技術員和管理員,又招來6名貧困戶做固定員工,每年合作社臨時用工人數達2000多人次,養牛場每年支付工人工資達50多萬元。
2019年,養牛場增長迅速,年支付工人工資再次增加20餘萬元。
彭美竹想法很簡單,就是讓大家跟著自己都有錢賺。
她還為臨武縣3個貧困村80餘戶貧困戶免費發放優質玉米種子種植玉米350餘畝,提供技術指導,並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合同,免除農戶豐產低收的擔心,幫助貧困戶增收35萬餘元,為臨武縣脫貧攻堅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今,加上週邊養殖戶和合作社的牛,彭美竹的牛總存欄量達到了2000多頭,資產達1200多萬元。接下來,彭美竹的目標是實現年出欄1500頭,並發展深加工產業。
彭美竹十年如一日,堅定不移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兌現了給丈夫的承諾。
她探索了一條以牛興農、以牛增收的產業扶貧成功之路,帶著群眾幹帶著群眾賺,這是一個基層管理者紮根養牛的初心所在。
一個基層領導就是一面旗幟,彭美竹的精神和言行,值得我們敬重。你是怎麼看待彭美竹放棄原有事業,紮根荒山,走出一條扶貧致富之路的事蹟呢?讓我們一起在評論區討論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為我關注點贊並轉發,你們的每一次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動力。
—END—
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