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諾貝爾獎已經頒發了121屆。饒毅教授稱「諾獎有給錯的時候,而且並非罕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細數那些具有爭議性的諾貝爾獎。由於本人的專業是化學和物理相關,所以只介紹這兩類。
作為一名學習化學的博士,就來先說說化學獎吧。元素週期表對於化學的意義重大,但是其發明人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卻未能獲獎,不得不說這是化學諾貝爾獎歷史上的巨大黑點。據稱,本來1906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已經決定了是門捷列夫,結果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化學家阿倫尼烏斯(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給全力阻止了。這是因為門捷列夫曾公開批評過阿倫尼烏斯的論文,雙方結下了樑子。1907年門捷列夫去世,從此再也無機會獲得諾貝爾獎。
另一位本應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家是吉爾伯特·路易斯。路易斯對於無機化學、結構化學和化學熱力學貢獻重大。比如我們高中化學所學的路易斯結構式,就是他的成果。他還對於酸鹼電子理論、重水和氧4分子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此外,我們現在所說的“光子”一詞,也是他發明的——當愛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電效應時用的是“光量子”,後來參考路易斯的建議改成的“光子”。結果因為路易斯公開批評過能斯特(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於是被能斯特的好友威廉·巴耳末(諾貝爾獎評審委員)給阻止獲獎了。路易斯在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獎後,有天被發現死亡於實驗室內,被認為是自殺。
而在物理領域,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微波背景輻射了。1948年,羅伯特·赫曼、喬治·伽莫夫和拉爾夫·阿爾菲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生活大爆炸美劇的名字就是來源於此)。根據該理論,宇宙最初是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奇點爆炸而來的。此外,如果大爆炸理論是真的,那麼是可以在宇宙中找到大爆炸的殘留物——微波背景輻射,所對應的輻射溫度為3開爾文左右。但是在他們發表了該成果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都沒有人發現這樣的微波背景輻射——估計因為訊號太弱了吧。結果在1964年時,另兩名物理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無意中發現了這樣的微波背景輻射,但是當時他們並不明白這是什麼,只是發表了論文介紹了這麼一個現象。結果其他科學家意識到了他們的發現恰恰就證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論。最後,這兩名發現微波背景輻射的科學家(雖然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發現了這麼重要的東西)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三名物理學家卻一直沒有獲獎。可以說,這一次的頒獎的確非常值得商榷,也是在物理學界被批評得最多的一次頒獎。
也有人說,畢竟他們是首先發現的,哪怕當時他們解釋錯了也值得獲獎。那麼下面我就來介紹另一個例子。中國物理學家趙忠堯在1930年發現了正電子並記錄了下來,但是他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現了正電子。後來美國物理學家卡爾·戴維·安德森受到了趙忠堯結果的啟發,自己獨立用另一種方法在1932年觀測到了正電子,並獲得了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如果按照同樣的標準,顯然趙忠堯也是應該分享諾貝爾獎的,然而並沒有。可以說,這兩次頒獎的標準,顯然是不統一的。
中國物理學家趙忠堯
除了我所提到的這些,諾貝爾獎還有很多其他的爭議。但是總體來說,諾貝爾獎依然代表了科學界的最高成就,依然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