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期內容中,我們主要從軍事、經濟、文化等層面,為你構建出長城在南北方向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互動中顯現出的重要意義。本期是秦漢長城的最後一期,咱們換一個視角,將目光從長城兩邊移向長城兩端,看看長城在秦漢時期東西方貿易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咱們從一件文物說起。在內蒙古博物院《邊關歲月》展廳有一件2000年前嵌寶石金冠,堪稱展廳文物顏值巔峰。它由純金打造,中間一根金屬條形成額圈,外圈採用鏨刻、壘絲、焊接等工藝,裝飾有大量金質花葉,每一朵花的花蕊鑲嵌有各色的寶石,超級漂亮。看到這件文物,你可能會覺得它有點像奧運會上代表和平的花環——桂冠,很多專家也這樣認為。它具有非常濃郁的希臘風格。這件嵌寶石金冠徵集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地區,但學者推斷它的產地應為中亞地區。公元1至2世紀,由於受到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影響,中亞地區也浸染了希臘美學。於是,當地的能工巧匠打造了這頂金冠,在東西方貿易壁壘打破的時候,又順著長城地帶,從西到東,來到草原。可以說,這件華麗的嵌寶石金冠是漢代東西方交流的鑑證之一。然而,當我們在東方欣賞歐亞大陸另一頭文明智慧的結晶時,可要想到,這片大陸路險山高、沙漠眾多,在古代交通條件下,是什麼讓有可能“有去無回”的貿易和溝通成為常態?當然,這其中肯定會有利益的驅使,但在維護貿易公平和秩序的角度,長城的作用功不可沒,值得咱們探討。
歐亞大陸的總面積佔世界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如此廣闊的空間卻沒有限制文明與文明之間互通有無的過程。在城市與城邦形成後,人類社會中出現了脫離工農生產、專門從商品交易中獲得利益的商人。但由於商人流動性強,當時國家能力有限,如果農耕政權中的老百姓過多的農戶轉為商戶必定會對國家稅收產生極大影響,從而威脅到農耕政權統治的根基。所以秦漢時期,頒佈的諸多法令都在有針對性地抑止商人貿易,並希望將貿易壟斷於國家。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東西方的商貿早就開始執行,但卻很少體現於史書。
那如何控制流動性特別強的商人群體呢?滿世界找小商小販登記備案成本太高了。中國大多數朝代的做法都是控制商貿道路。你肯定想到了,這些商貿路線就是絲綢之路。查查歐亞大陸地貌圖就會發現,歐亞大陸中部地區多沙漠山脈,導致氣候極其惡劣,商隊要想順利透過,需要在崇山峻嶺之間選擇代價最低的路線進行商品的運輸。而路又是由一個個貿易結點也就是貿易城鎮串聯而成的。所以,誰能控制這些絲路重鎮誰就控制了商業命脈。
古代戰爭中,馬匹舉足輕重。在和平時期,中原的馬匹大多來自於草原遊牧民族,可一旦發生戰事,馬匹就仰仗西域地區進口。張騫冒死出使西域直接體現出了這一動機。漢武帝控制河西走廊後,修築河西長城,形成漢朝的邊防體系,對漢與西域地區的馬匹貿易提供了有效保障。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重合度非常高,絲綢之路就是在這樣的軍事背景下高效的實現了溝通東西文化的效用。除了與軍事關係密切的馬匹貿易外,絲綢、茶葉、金銀器等大宗商品都在貿易的過程中走向世界。絲綢之路促進的物資流通,不僅有絲綢向西的輸出,也有與此反方向的由西向東輸送的西方物產。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胡麻、胡瓜、胡桃陸續移植內地,飲食文化逐漸融合。
而對於長城另一側的北方民族來說,與西方進行交流的道路並非是張騫開通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在北方茫茫草原上有一條溝通東西貿易的“綠色走廊”——草原絲綢之路。在西漢控制河西走廊地帶後,這條綠色走廊,極大地擴充套件著北方民族的視野。草原絲路橫貫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和沙漠綠洲絲路比較起來緯度高、交通便利、貿易距離較短,在人類的歷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嵌寶石金冠以及大量的草原上出土的金屬牌飾,可能就是透過這條貿易之路來到北方草原。由於草原絲綢之路的繁盛和北方民族的貿易活動,北方民族和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都保持密切的貿易關係。
從前幾期內容中,你會深刻地感受到秦漢長城為南北對話創造秩序、營造安定的貿易環境、帶來文化的融合。而透過本期內容,你會發現長城也充當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很長一段時期長城沿線地區成為了東西文化交匯的高熱度地區,也成為了秦漢文化向西北方向擴張其影響的強輻射中心。如今,時代更迭,歲月流轉,來往於絲綢之路的駝鈴聲早已遠去,河西長城之上的狼煙烽火也不再是戰事到來的象徵。只留下仍舊雄偉屹立的邊關紫塞,訴說著往事。
好,秦漢時期的國寶話長城到本期就結束了,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長城地帶將開始一段恢弘壯闊的民族融合歷史。又有哪些國寶將要亮相長城歷史大舞臺,下期國寶話長城我們接著聊。
圖/文/音訊來源:內蒙古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