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丁雲鵬 白馬馱經圖 絹本設色 130.9cm×5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的是東漢蔡愔去天竺求佛經的歷史故事,畫中由一白馬背馱裝有佛經的紅箱,經箱置於草綠色的馬鞍墊上,一馬俯首向前奔走,前有牽馬伕和引導者,後有兩人跟隨,一為沙門攝摩騰,一為竺法蘭;其他幾位像僧人,在路邊觀望與送行。畫面背景幾棵參天大樹,樹根露土,樹幹粗壯。
署款“乙丑秋日,奉佛弟子丁雲鵬拜寫。”鈐印二:“丁雲鵬印”、“南羽”。收傳印記有清乾隆鑑藏八璽,“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
他與董其昌、詹景鳳諸人交遊,故流傳作品多有董其昌、陳繼儒等人的題贊。董其昌贈以印章,曰“毫生館”。其得意之作,嘗一用之。其畫以人物、佛道最負盛名,論者謂,在明末人物畫家中,丁雲鵬與陳洪綬、崔子忠成鼎足之勢。
早年人物畫工整秀雅,晚期趨於沉著古樸,丁雲鵬是仇英之後最著名的人物畫家,他工給的筆法不下仇英,而高古文雅似又過之。他最擅長的是佛教題材,佛祖、菩薩、羅漢在他筆下既栩栩如生,又莊嚴肅穆。
該圖簡單的背景配置,將人物形象襯托得格外鮮明,人物的形象賦予凡人的情采意態。畫面下部一位手持柺杖的長者,正在神采奕奕地與在旁的一位僧人談笑風生。此畫構圖緊湊,疏密有致。對人物形象的描繪,且眉目傳神,動態自然,無嬌揉造作之嫌,作者善於表現各個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達到“傳其神”、“寫其心”的惟妙惟肖、情濃意深的藝術境地,筆墨細秀清雋,設色潔淨妍雅,濃淡適度,分寸恰當,配景簡潔明快,墨筆寫成的枝幹勁健有力。
《明畫錄》中記載關於『道釋』一類敘曰『古人以畫名家者,率由道釋始』,可見道釋畫的地位之重。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為了方便傳播佛教教義,寺院壁畫成為佛教繪畫的重要場所。魏晉時期道釋人物畫長期處於主流地位。自唐宋以來,隨著山水、花鳥畫的崛起,道釋人物畫的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代,相比文人山水、花鳥繪畫而言,道釋人物畫家比起其他畫家不過鳳毛麟角,但是其地位仍然備受推崇。
任何朝代道釋畫的發展都離不開統治階層對佛教的重視與推崇,明代亦是如此。明代帝王以儒學為基本統治思想,尤其推崇程朱理學。明代中期之後,王陽明的心學崛起,佛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晚明時期,禪淨合流成為佛教信仰觀念的主要特色,佛教逐漸從寺院走向現實大眾,佛教繪畫再度興起,這其中的具體原因以及畫家對佛教世俗化所作出的回應值得研究。
就人物畫本身而言,晚明道釋人物畫中以丁雲鵬、崔子忠、陳洪綬三人形成鼎足之勢,而其藝術水平最高者卻為後二人。高居翰先生認為,丁雲鵬在為人物畫開創新局,為人物畫設下了大多數的條件,使其得以重新恢復最高的水平,但丁雲鵬自己並未完全達到此一最高的水平。不論是在表現內容還是形式上,丁雲鵬都是研究晚明人物畫甚至道釋人物畫無法繞開的部分。
明 丁雲鵬-白馬馱經圖區域性欣賞
丁雲鵬 (1547年~1628年)明代畫家。字南羽,號聖華居士,安徽休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