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行走於涪陵區白濤街道聯農村田野間,處處都是草木蔥蘢的景象——綠意盎然的花椒林、乾淨整潔的通村公路與周邊房屋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新農村美景。田間地頭,村民們或手持剪刀或揮動鋤頭,抓緊為花椒樹修剪櫱枝、清理雜草,一棵棵整齊劃一的“九葉青”花椒樹長勢良好。而這一切得益於該村產業精準化的發展,為老百姓鋪就了一條可持續的致富之路。
村黨委書記教村民修剪花椒樹櫱枝技巧
“修剪枝條要記住三句話,‘疏裡不疏外,疏掉不疏翹,疏弱不疏強’,現在修枝修得好,第二年花椒產量才會高。”9月15日,在聯農村5組的一片花椒地裡,該村黨委書記唐安明手把手教村民黃廷貴修剪花椒樹櫱枝的技巧。
“枝條修剪完後,就要著手給花椒樹噴施鉀肥和烯效唑來促進枝條老化、預防病蟲害。”黃廷貴揹著電動噴霧器,按照唐安明的指導給花椒樹施肥打藥。“種植花椒不費功,只要管護得當,收入就能看得見。”
由於聯農村處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過渡區,土地貧瘠且不積水,因此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產量低,加上土地坡度大,導致勞動強度大,不適合傳統農作物耕種。2002年,該村利用退耕還林的契機種植了3000多畝花椒樹。花椒樹相繼投產後,村民從中受益,種植花椒樹的積極性增強。目前,該村家家戶戶都種植花椒,種植面積達6500餘畝。
花椒樹變成村民的“搖錢樹”
今年59歲的黃廷貴曾是村上的建卡貧困戶,近幾年,他家透過種植花椒、紅苕等農作物實現穩定脫貧。
“以前一畝地一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現在種植花椒,一畝地產值可以達到6000元到1萬元,並且花椒樹耐旱,種植花椒不費勞力,很適合我們村種植。”唐安明介紹,如今村民種植花椒的積極性很高,該村提出“留足口糧田,戶戶種花椒,人均超2畝,收入過萬元”的號召,讓花椒樹變成村民的“搖錢樹”。
“收工,回家。”時近正午,黃廷貴背上的噴霧器也空了。“走,去我屋坐坐。”
記者跟著黃廷貴的腳步走在寬闊整潔的水泥路上。“現在這日子才好哦,政府不僅把我家的老舊危房翻修成了磚瓦房,道路也硬化到了家門口,自來水也安進了屋,再也不靠‘天落水’了。”黃廷貴邊走邊介紹。
“最重要的是村上把產業整起來了,家庭的收入也越來越可觀。”說話間,黃廷貴開啟房門,乾淨整潔的家裡除了冰箱、電視,還有一臺新近安裝的淨水機。“現在條件好了,是要享受生活了哈。”黃廷貴樂呵呵地說,由於他愛人身體不太好,去年賣了花椒,就把睡了幾十年的舊木板床給拆了,換了新床,鋪上了席夢思,還訂做了一套品牌衣櫃。
“前幾年過年時,我們家窮得連拿出錢置辦年貨都困難。能過上現在這好日子,多虧了國家的政策和各級部門、幹部的持續幫扶。”黃廷貴感激地說。
立足生態發展,花椒種植成聯農村重點發展方向
目前,黃廷貴家共種植有近8畝花椒樹,每畝花椒地年產值6000餘元。同時,透過花椒地套種紅苕的方式,種有6畝紅苕,夫妻二人手工紅苕粉有1400餘斤,售賣後能收入1.6萬餘元。此外,他家每年養殖10多隻雞、2~4頭生豬和6桶蜜蜂。一年下來,他們的家庭毛收入6~7萬元。
“我現在還育了1000餘根花椒樹苗,來年再發展5畝花椒地。”黃廷貴告訴記者,有村上的清香花椒專業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回收銷售,他對花椒產業的發展很有信心。“等我育的花椒苗移栽後,我想在房前屋後栽上柚子樹,再種點花草美化環境,說不定以後會成為城裡人的打卡地嘞……”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唐安明說,近年來,聯農村立足於生態發展,將花椒種植列為重點發展方向,採取集中成片與零星種植相結合的方式,重培訓、樹品牌,積極拓展銷售渠道,使花椒成為當地群眾穩定增收的“搖錢樹”,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早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振興目標註入強大活力。
【來源:涪陵區融媒體中心】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