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難度理論,由認知科學家比約克夫婦提出。
什麼是必要難度理論?
因為人類記憶存在元認知錯覺,會錯把“記住了”當成“學會了”。因為人在記憶過程中,不僅會丟失部分資訊,而且會隨著時間遺忘部分,甚至新的記憶會干擾舊有記憶(即記憶之間會形成競爭關係),而這一切,元認知可能都無法察覺到,會錯誤的認為,只要學會的就不會忘。
人的記憶有兩種基本機制:儲存和提取。
比約克將記憶競爭分為兩種型別:儲存強度和提取強度。透過實驗發現,存入記憶越容易,提取出來越困難,反之,如果我們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識,那麼提取則會更輕鬆些。
比如:上課記筆記,因為記憶存入太簡單,所以將來提取則更困難。所以,上課認真聽,只記錄關鍵詞作為線索。然後晚上回家或者第二天再去完善筆記,適當增加完善筆記的難度,會增加將來提取的效率。所以上課記筆記不能太認真,反而越少越好,課後去補充,在補充的時候,我們需要呼叫的不僅僅是課堂上的記憶,因為課堂大部分內容可能已經忘了,這時候就是檢查自己的理解能力,是否靠著舊有知識和經驗,加上自己的邏輯能力,將筆記的原貌還原出來。如果無法還原,則說明自己還沒有理解,將沒有理解的部分空在那裡,最後集中起來向同學或老師請教。請教後,也不能立刻去完善筆記,而是在筆記上留下線索,晚點再去完善。
我們會發現,晚點去記筆記,非常困難,因為我們一直想要把原話記錄下來。而我們真正需要記錄的,則是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如果寫不出來,也就說明自己還是沒有理解,我們還是需要繼續學習和追問,直到自己可以脫離原場景,把自己的理解用清晰地語言表達出來。
所以,在學生時代,越是“省心”的學生學習能力越是差。然而,在成人的學習世界裡,則沒有學生時代的優勢,沒有老師可以讓自己無止盡的麻煩,所以就需要一些其他手段,比如錄音、拍照、錄影片,聽完課後,照著課上記錄的線索,從頭寫筆記,不懂得回頭看上課資料,自己上網查資料補充。
成年人的學習還可以透過閱讀,閱讀之後我們會劃線、摘錄、寫讀後感、書評、拆書稿、講書稿等等。所以我們閱讀變現時,其目的不是為了複述作者的原話,不是為了替作者當傳聲筒,否則就像是課堂上記出完美的筆記,存入太輕鬆,所以以後就很難再提取出來,很難為己所用。我們寫讀後感、書評等等,更像是用自己的知識和邏輯寫一本書,只是其中的部分觀點和作者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