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國慶檔熱播電影中,有一段文戲情節:電影主角伍萬里在俘虜一名美國大兵時,準備槍殺他,結果另一個男主伍千里制止了伍萬里的暴虐之舉。
很多網友在看完電影后,認為伍千里之所以制止伍萬里的殺俘之舉,是因為志願軍有優待俘虜的規定,伍萬里是違反了這個規定的。
當然,這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卻不是唯一的因素。
其實,從電影結構上看,這段文戲導演設計得非常巧妙。
伍萬里為什麼按耐不住自己的殺心,非要槍殺美軍俘虜?
伍萬里本是一個普普通通農民子弟,因為美軍的侵略,為了保家衛國,他走上了戰場,成為了一個軍人。
初上戰場,他懵懵懂懂,他想成為一個英雄,完成自己的英雄夢。
如果沒有戰爭,他就是一個普通年輕人。
可是戰爭爆發了,槍林彈雨,生離死別,讓他迅速成長一個優秀合格的戰士。
戰士最好的勳功就是槍殺敵人,伍萬里也想多殺敵,接受表彰,成為英雄。
因此,伍萬里開槍前坦白了自己的心跡,他說自己還差幾個就能當英雄了。
很明顯,伍萬里已經殺瘋了,他把人命當做自己積累勳章的工具。
五千裡看出來了這點,即時點醒了他。
有些子彈必須打,因為只有戰勝敵人,才能守護自己想要守護的東西。
有些子彈絕不能打,因為戰士不是殺戮工具,不能為了殺人而殺人。
這一段情節,確實是導演改編的,讓伍萬里這個角色變得更加豐滿,也讓讀者體會到了他的成長過程。
而且這段藝術創造,是符合歷史的。
志願軍之所以千里迢迢奔赴朝鮮,與最強大的敵人進行最殘酷的戰鬥。
成為英雄是他們的動力,而不是他們的目的。
從始至終,志願軍將士只是為了保家衛國,是拿起手中的槍抵抗美軍的戰爭侵略。
如果不是美軍的侵略,這些準備為建設祖國而努力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會來到異域他鄉,埋身於此。
志願軍不怕戰,但不好戰,他們是英雄,更是人。
他們有犧牲的決心,有斃敵的信心,更有一個人應有的悲憫之心。
他們對戰場上拿著槍的敵人,絕不害怕,從未手軟,擊斃敵人,是他們身為軍人的天職;
可當他們面對已經放下了槍投降的俘虜,也絕不能被仇恨和殺戮,矇蔽雙眼,喪失理智,喪失一個人的良知和人性。
只有明白這點,才能理解志願軍為什麼會優待俘虜。
02
首先,志願軍優待俘虜的政策符合《日內瓦公約》。
1864年8月22日,瑞士召集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12個國家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一致簽署了世界上第一個關於戰時傷病員待遇的公約——《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境遇的公約》(即1864年日內瓦第一公約)。
此後,又相繼制定了《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的日內瓦公約》(即1906年日內瓦第二公約)、《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即1929年日內瓦第三公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即1949年日內瓦第四公約)。
這四條公約被統稱為《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61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了《日內瓦公約》(目前,世界上195個國家全部加入公約)。
顧名思義,《日內瓦公約》明確規定,不得虐待、殺害俘虜、平民、傷員,並給予人道待遇和保護。
這是符合國際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的,公約精神為全世界所普遍認同。
儘管有一些國家的軍隊經常不遵守這個公約,比如日本法西斯、德國法西斯就曾大規模迫害戰俘、平民,哪怕時至今日,標榜人權至上的美軍也屢有虐殺戰俘、平民的醜聞。
但這些都是為世人所不齒的。
惡魔做錯了,並不代表人們也要成為惡魔。
惡魔不遵守,並不意味著人們也可以不遵守。
其次,我軍自組建以來,無論是紅軍時期,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亦或是志願軍時期,都有著優待戰俘的優良傳統。
在人民軍隊建設過程中,有一個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分別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
八項注意分別是: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
其中,不虐待俘虜就是八項注意重要內容。
這是軍中鐵的軍法,是區別人民軍隊和軍閥軍隊的一個重要評定標準。
1930年12月27日,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國民黨陸軍第18師中將師長兼中路右縱前線總指揮張輝瓚被紅軍活捉,成為紅軍俘虜。
1931年1月28日,張輝瓚被憤怒的群眾處決,雖然張輝瓚作惡多端,罪有應得。
但是,由於他已經成為戰俘,他被處決給了蔣介石可乘之機。
蔣介石藉機,做盡了文章,汙衊紅軍是被描寫成殺人不眨眼的魔鬼,給紅軍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
因此,在張輝瓚被處決後,我軍就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堅決禁止虐待俘虜。
無論將士們和敵人有著怎樣的血海深仇,只要敵人放下武器投降,甘心做一名俘虜,將士們不但不會虐待和殺傷,甚至給予俘虜的待遇要超過一般的官兵。
因此,我軍成為一支受人擁戴的人民正義之師。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通常將被俘的“聯合國軍”戰俘押送至中朝邊境的碧潼戰俘營,由志願軍看管。
志願軍嚴格恪守《日內瓦公約》,秉承人道主義,使得這些戰俘在押期間,基本沒有受到虐待。
到1953年9月雙方交還戰俘時,碧潼戰俘營歸還戰俘達一萬多人。
其中,有22名美軍戰俘,因為受到志願軍的感召,自願選擇留在了中國。
03
在這22名留在中國的美軍戰俘中,影響最大、最出名的是克拉倫斯·亞當斯。
克拉倫斯·亞當斯,1930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
當時,美國種族主義歧視非常厲害,克拉倫斯·亞當斯作為一個美國黑人,深受其害,受盡了不平等的待遇。
他沒有體會到美國自我標榜的自由、平等。
克拉倫斯·亞當斯長大後,參軍入伍,在二戰後駐守南朝鮮的美軍部隊中服役。
不久,克拉倫斯·亞當斯被調往駐紮在日本的美軍第25步兵師的第24團。
在美軍,黑人大多都是基層戰士,中高層軍官大多都由白人擔任,黑人鳳毛麟角。
朝鮮戰爭爆發後,克拉倫斯·亞當斯被派往朝鮮,參加戰爭。
1950年11月29日,在志願軍發動的第二次戰役中,克拉倫斯·亞當斯被志願軍俘虜。
志願軍先將克拉倫斯·亞當斯交給朝鮮人民軍押送到後方的戰俘營。
1951年的春季,克拉倫斯·亞當斯被志願軍看管,進了碧潼戰俘營。
在碧潼戰俘營,克拉倫斯·亞當斯受到了志願軍的優待。
志願軍還開設了政治課,對克拉倫斯·亞當斯等戰俘進行了思想教育。
克拉倫斯·亞當斯等人如沐春風,深受感動,也認識到了美國發動戰爭的罪惡性。
1953年9月,志願軍遣返戰俘時,克拉倫斯·亞當斯等自願留下來,拒絕回到美國。
1954年1月,拒絕遣返回國的5名美國士兵合影,卡車上寫著“我們為了和平留下”。
1954年2月24日,克拉倫斯·亞當斯來到中國,他受到了中國人民的熱情招待,周恩來總理還曾設宴款待他。
此後,克拉倫斯·亞當斯先後在北京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學習。
1957年,克拉倫斯·亞當斯與武漢工學院俄語教師劉琳芬結婚,婚後兩人育有一兒一女,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1961年,克拉倫斯·亞當斯從武漢大學畢業,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做翻譯。
在中國,克拉倫斯·亞當斯不僅沒有受到歧視,反而享受到了他不敢奢望的尊重。
在中國,他體會到了什麼叫勞動光榮,他才知道整個社會不會因為膚色差異就會有不平等的對待。
這樣幸福的生活,是克拉倫斯·亞當斯在美國所不能享受到的。
多年後,克拉倫斯·亞當斯回憶這段經歷,不停感慨自己當初留在中國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
1965年8月,越戰期間,克拉倫斯·亞當斯在北京接受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電臺的專題採訪。
他深情地對被派到越南戰場的美國黑人士兵道:
“黑人兄弟們,你們被告知是為了越南人民的自由而戰。
但你們自己有自由可言嗎?
在美國你們只能坐在巴士的後排,白人的餐館、商店和社群不對你們開放,你們也沒有投票權。
回到美國去吧,為了你自己的自由,為了黑人的平等而戰吧!”
這段動情的告白,感人肺腑,極具號召力,直接揭穿了美國為自由發動戰爭的謊言。
很快河內電臺公開廣播克拉倫斯·亞當斯的採訪語音,這極大地瓦解了越戰美國黑人士兵的鬥志。
正好,此時正值美國國內正如火如荼進行了一場由馬丁·路德·金領導的前所未有的美國黑人人權運動。
克拉倫斯·亞當斯,引起了美國黑人群眾的共鳴,點燃了美國黑人群眾的運動熱情,造成廣泛的影響。
1966年,克拉倫斯·亞當斯回到美國,支援美國黑人人權運動,為世界和平和美國黑人人權運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當時,克拉倫斯·亞當斯在社會上頗具影響力,堪稱是美國黑人運動一個旗幟性人物,可是他並沒有以此為自己謀利。
當美國黑人人權運動結束後,克拉倫斯·亞當斯選擇重回平常生活。
1972年,他在孟菲斯開了一家中餐外賣店,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努力,他的餐廳生意興隆,家庭也十分幸福。
1999年,克拉倫斯·亞當斯在美國逝世,享年69歲。
如果不是戰爭,克拉倫斯·亞當斯的人生將會十分普通,他不會上戰場,不會成為俘虜。
如果不是志願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克拉倫斯·亞當斯或許根本沒有日後安寧幸福的生活。
戰爭賦予了他危險,中國卻給他帶來了改變。
克拉倫斯·亞當斯的人生經歷,是志願軍優待俘虜的一個很好的典範。
有很多人透過克拉倫斯·亞當斯,切實瞭解了志願軍的光輝事蹟,有力地維護、宣揚了中國的優良的國際形象。
中國軍隊優待俘虜的政策,向世人表明,中國人民軍隊,不僅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英勇之師,更是一支正義友善的和平之師。
中國軍隊不害怕戰爭,更珍愛和平。
中國軍隊可以擊敗一切侵略的敵人,更可以守護正義,維護和平。
這是我們守護正義的基礎,也是我們戰無不勝的秘密!
這或許也正是電影《長津湖》更想表達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