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走進新時代,展望當今國家越來越好,這是大家共同期盼的願景。可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些攜手共創新中國的老兵們,卻也在慢慢凋零。
有時候,也會令人陷入沉思,是不是再過幾年,幾十年,或許後人也就不記得那些動盪風霜,不記得從槍林彈雨中走過的老兵了呢?
話雖如此,可好像,這些擔憂又是多餘的……因為從我們一直在儘可能挖掘更多老兵的故事,儘可能去助其完成心願上,好像就能體會到。
“我不願意給國家添麻煩,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證明自己曾經是個兵”
2018年1月15日過後,這句話不斷出現在社交平臺上。看得出這是一名老兵的心願,大家便開始默默關注起來,因為我們不能讓老兵寒心。
此話出自山西榆社縣桃陽村,當時一位時年90歲,名叫郝志全的老人。老人是1928年生人,生逢亂世的他早早地就明白了抗日救國的重要性。1944年,16歲的他告別了家人,義無反顧參了軍。入伍後,他被編入129師385旅14團11連2排5班,成了劉伯承手下的兵。儘管年入90歲高齡,郝志遠依舊把自己曾經所屬部隊番號記得很清楚,在哪個班都記得明明白白。
據他回憶,之後他被調榆社獨立營,成了時任營長郝三成的警衛員,便一直跟在他身邊抗日,立下了赫赫戰功。而該獨立營很是不一般,戰士們各個不畏犧牲,因此還是抗日戰場上聲名在外的模範先鋒營。解放戰爭期間,該獨立營也有不俗表現。上黨戰役,對陣閻錫山部隊時,該營就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後郝志全繼續隨軍參戰,當太原戰役打響時,當初那個16歲的懵懂少年,已經20歲了,身份也已經是爆破組組長了。那一戰很漫長,因為地勢關係,我軍打了6個多月,才攻克下太原城。我軍付出了慘重代價,此戰也成了解放戰爭中,最為悲痛的一戰。
攻城期間,爆破組的重任可想而知。如何讓炸藥包靠近城牆都是難題,況且城牆之上還有守軍。儘管任務艱鉅,但郝志全還是帶著手下的兵,經過不斷嘗試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爆破任務。這期間,他們還同敵人拼過刺刀,他也差點兒也就倒在了陣地上。
在戰鬥中,他被炮彈炸飛,流彈把他的頭皮掀開了好大一塊,露出的頭骨鮮血直流,等他醒來時已經在陣地醫院了。看著他那被包得像個“粽子”一樣的腦袋,大家都以為他活不了了。可令人稱奇的是,他竟然挺了過來。
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駐地時,郝志全內心的喜悅簡直溢於言表。次年,想著完成了“救國大任”了,自己也就該返鄉了。回了家後,他拾起了鋤頭,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生活。平日裡也會給大家講些戰場上的事兒,還時不時拿出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和營長拍下的那張合影。
老兵曾在戰場上,用生命捍衛和平,國家自然不該遺忘,政府也在不斷改善優待老兵的政策。可是郝志全卻始終沒有出現在優待名單裡,別說是他立功證明了,就連他的當兵檔案也沒有。這讓郝志全心裡有苦難言。而他“苦”不是在於沒有優待,而是在於他戎馬數年,差點兒就丟了性命,卻到頭來連當過兵的證明都沒有。
至於為何他自己也不能拿出證明,其實是因為他的資料和軍功章,曾經都存放在了縣檔案館裡,結果在“破四舊”時期,被一場大火燒成了灰燼。
再後來,因為家境貧困的關係,郝志全受到了不少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還有記者前來想要了解他的故事。這天大家對立而坐,聊到他曾經的戎馬歲月時,郝志全突然想到些什麼。他和營長的那張合照是不是可以證明些什麼呢?
於是他告訴記者,那張照片被當地政府要了去,當時說是要在縣裡的文化博物館裡設立紅色展廳。剛好當時沒有關於營長郝三成的照片,就同他溝通了一番。郝志全很不捨,畢竟那是他崢嶸歲月裡,留下的唯一一件實物了,但他最終還是貢獻了出來。
幾天之後,山西省晉中市當地的博物館裡來了不少人,大多都是記者,各個手持相機、文筆。但他們始終圍繞在那位杵著柺杖的老人左右,而老人緊緊地盯著牆上一張照片。許久之後,他開口了:“這就是我呀!”聲音不大,語調也很平緩,卻字字鏗鏘有力。
老人就是郝志全,他所指的照片就是他和營長的那張合照。這一天,郝志全等了數十年了。這期間,為了證明身份他不顧戰場上留下的傷痛,東奔西走了好多地方,卻始終沒有進展。時光荏苒,還好這一切都還來得及……
回首過去,俯瞰今夕,展望未來,新中國盡是祥和之景。70多個年頭,很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卻又好像一切都沒有變。例如,中華民族骨子裡那股奮鬥勁兒,千百年來始終如一。這才能建立新中國,建設出更好的新中國。
而我們在享受老兵為我們守護住的祖國時,固然也不能忘記他們,也願每一位老兵都能得到認可,不讓他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