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魄力能揮毫寫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毛主席,向來都是一個涇渭分明,眼裡揉不下任何沙子的人。
也正是因為立場擺得分毫不讓,使得曾經在1958年的一次中蘇兩國元首會談,最終的走向端是一個跌宕起伏,讓赫魯曉夫在下臺後,依然不斷覆盤的在回憶錄中後悔的說道:“如果我們事先知道會有這樣的反應,那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提出這個建議的”。
可世人都沒有未卜先知與時光回溯的能力,發生過的事情就已經成為了定局,那毛主席與赫魯曉夫之間具體產生了怎樣的齟齬,讓赫魯曉夫認為當時就不該提呢?這一切都得從我們1954年的國際時代背景開始說起。
1954年,看似波瀾不驚,發展勢頭正是蒸蒸日上之際,但實際上中國與蘇聯兩國各自都遇到了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對於蘇聯來說,隨著這一年蘇軍從旅順撤回符拉迪沃斯託克,備受赫魯曉夫所重視的遠東地區與太平洋地域的威懾力,皆出現了不能迅速掌控局勢的掣肘性。
原因在於,當蘇軍無奈蜷縮在北冰洋附近時,若再想南下太平洋,就得先經過身邊的日本,而日本正是美軍重兵駐紮地,這一番周折所花去的時間,就令蘇聯失去了先手速度優勢這一關鍵的勝算。
往近了說,這會讓蘇軍的震懾力大大下降;往遠了講,也會導致其在風雲莫測的複雜局勢中落得下風。因此,赫魯曉夫十分頭痛,正在尋找解決辦法。
而中國面臨的問題,在於1954年只建國短短5年,之前連年經歷多番戰亂,風雨飄搖的我國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雖然我國為了不再受人宰割,大力加強了軍隊建設,但國家處處需要用錢。無論是財力,還是人力都無法迅速將現代化軍隊打造完畢。
由於關乎國家安定,所以如履薄冰的毛主席將其視為是頭等大事,急需尋找一位合作伙伴,從而加速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兩國元首各自有煩惱,尤其在經過數年的努力,中蘇這兩個大問題似乎並沒有很大改善,因此兩國一起攜手合作解決問題成為了共識。
1957年,毛主席為增進中蘇兩國友誼第二次出訪蘇聯,此時正逢蘇聯十月革命40週年慶典,在慶典上當時的毛主席堅決表達了兩國關係走向,並且揮動著手勢,非常有氣勢的向全世界宣告:“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中蘇兩黨兩國分開!社會主義要有一個頭,而這個頭就是蘇聯。”
頓時,蘇聯人民歡呼聲一片,大家都被毛主席極強的感染力帶動的熱血沸騰,其中也同樣熱血沸騰的,還有站在一旁滿面春光的赫魯曉夫。他覺得毛主席既然能如此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他也可以著手計劃一下未來的合作事宜了。
赫魯曉夫想好建設細則後,便在1958年向我國提出了一個政治訴求,即:在中國的南海岸建設“長波電臺”,並且由兩國共同管理和使用。
赫魯曉夫建設“長波電臺”如何能解決太平洋及遠東的鞭長莫及問題呢?這是因為南海岸這個位置對蘇聯很是重要,相當於獲得中國南海岸的一部分管理和使用權,從而達到不用繞過重兵駐守的日本,就可以同樣迅速對太平洋及遠東作出反應的效果。
不過這終歸只是計劃,並沒有最終施行,因為這個請求遭到了毛主席的嚴辭拒絕。
而在這次鬧了不快之後,赫魯曉夫認為自己操之過急,便一直耐心等待中國先丟擲橄欖枝,再順勢提出。在吃過一次教訓後,赫魯曉夫知道:或許一個不高不低的臺階,不僅會讓訴求變得沒那麼突兀,對方答應的成功率也會更高。
恰好不久後,中國海軍向蘇聯提出想要得到相關幫助建設“遠洋潛艇”,赫魯曉夫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興高采烈地將自己的新想法和盤托出,即:與中國一起建設“聯合艦隊”。
赫魯曉夫覺得建設現代化的軍事力量是中國的當務之急,那麼以“聯合艦隊”來談判的話,大約是比較有成功率,而且這樣一來“長波電臺”的問題也可以一併解決。
只是沒想到的是,雙方仍舊沒有達成一致。
蘇聯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所公認的老大哥,老大哥理性、合理的建議我們是會聽從的,但是如今這兩個建議在毛主席看來卻是侵犯我們國家主權的。
若是來中國指導工作是沒任何問題,但如果是想在中國的地界上肆意地指手畫腳那是鐵定不行的,尤其是對剛經歷完國內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心有餘悸的毛主席而言,更是萬萬不能忍受。
由於這兩件事,中蘇之間也隨之出現了細微的裂痕,只是赫魯曉夫並沒有放棄,他大約覺得就這樣直接提出還是有點唐突了,於是便派蘇聯駐華大使尤金來向毛澤東單談“聯合艦隊”的合作問題。
尤金領命而來,向毛主席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傳達了“聯合艦隊”的建議,而毛主席則氣沖沖的對尤金說:“你叫赫魯曉夫自己來談!”
尤金劈頭蓋臉地承受了毛主席的怒火,第一時間就向赫魯曉夫將毛主席的原話轉達。赫魯曉夫細想幾番,也覺得只派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去商談這件事是有些不太夠分量,為體現此次誠意,就打算自己來訪問中國。
很快在1958年7月31日,赫魯曉夫就坐“圖104”專機出現在北京的上空。來之前,赫魯曉夫認為這次會談極其關鍵,為表示兩國友誼,他還要求毛主席親自到機場接他。
在即將著陸之際,赫魯曉夫透過飛機窗戶朝下一看,看到毛主席及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一行大人物人都依次在機場迎他,赫魯曉夫覺得待遇還不錯,認為這次會談或許能取得圓滿成功。
可是當他發現自己剛一出機艙,卻發現空氣裡就透露著凝重的氣氛......
首先按照之前毛主席的習慣,本應該會與自己熱情擁抱以表歡迎才對,可結果卻是毛主席僅簡單地與他握了握手;其次赫魯曉夫跟毛主席打過多次交道,素知他是一位很健談且率直性格的人,但毛主席的第一句話只是“一路上辛苦了”,依然聽不出什麼情緒。
這兜頭而來的兩盆冷水,算是將赫魯曉夫心中的熱枕暢想給澆了個透心涼。
尤其加上驅車前往賓館的路上,赫魯曉夫看到街道上冷冷清清,既沒有第一次來華那人聲鼎沸,舉旗歡迎的熱情場面,連熟悉的《莫斯科-北京》的歌曲都沒有響起,就跟不速之客到訪一般,赫魯曉夫心中湧起這次會談怕是很艱難的“心理暗示”。
果不其然,7月31日至8月3日的連續四日會談,雙方只是勉強簽訂了兩則兩國防空協議。核心問題“長波電臺”與“聯合艦隊”不僅會談得十分不愉快,甚至雙方就這兩個問題還產生了觀點上的南轅北轍。
首先就“聯合艦隊”這個建議,毛主席認為只是需要蘇聯提供技術幫助,並不用一起經營,中國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在軍事上做到獨立。赫魯曉夫則完全不置可否,他覺得對於海軍和潛艇來說,只有兩國互相協助,才能打造出一支真正具有現代化戰鬥力的過硬軍事力量。
可以看出,當時毛主席在乎的是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中國主權是否遭到侵犯的前提下,而赫魯曉夫卻一直站在自己角度思考海軍與潛艇具體怎麼實行才會更加強大,完全忽視了中國的感受。因此,這雙方會說不通也是必然。
而至於“長波電臺”的建議兩方更是談得不順利。
赫魯曉夫認為他可以交出所有權,只要能在協議的基礎上需要時可以使用該電臺來指揮軍隊即可。但毛主席聽完後卻並不同意,他覺得交出南海岸的區域,就與把軍權交給蘇聯沒任何區別。倍感冒犯之下,毛主席又是拒絕得乾脆利落。
之後赫魯曉夫又是擺出太平洋公約組織國家要相互合作,又是提出可以讓潛艇的基地建設在摩爾曼斯克,但依然沒有半分打動毛主席。反倒是赫魯曉夫鍥而不捨的樣子,讓毛主席下了最後通牒:“我們再也不想把自己的土地,讓別人來達成什麼目的。”
很明顯,這次會談是十分不順利的。
而在兩方各自散去後,赫魯曉夫也以為這事纏繞成死結了,基本沒得商量,但沒想到不久後卻接到了毛主席邀請他去中南海游泳池旁會議室的訊息。
赫魯曉夫認為毛主席主動邀請自己,認為毛主席或許自己已經想通了,事情可能有了轉機,便起了再跟毛主席詳細談這兩事的心思。
可誰知,在到達中南海游泳池後,毛主席卻有意避開了兩個敏感話題“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只是簡單的寒暄後幾句後就與赫魯曉夫聊起了其他的問題。
但倆人之前已經在會談中發生過一些爭論,說明兩人在各自的政策主張上有不同,因此沒聊多久,話題又完全偏離了。
當時毛主席的語氣很強硬、完全不退步,而赫魯曉夫對毛主席噎他幾次心中同樣略有不快,用詞則比較重。大家聊到這個地步,一時有些尷尬,場面也已經十分僵硬......
赫魯曉夫與毛主席都別上了勁,毛主席看到神色不愉的赫魯曉夫,覺得這樣聊下去也聊不出什麼名堂,於是便提出了一起下水游泳“放鬆身心”的建議。
赫魯曉夫認為“邊游泳邊解決問題”也算是一種半公半私的相處方式,這樣接下來的談話也可以更加愉悅舒心一些,也就應允了。
本來就是臨時起意為了緩解氣氛而定,所以倆人都沒有提前準備游泳褲。毛主席很灑脫,大大方方地穿著大褲衩下水了,之後赫魯曉夫也客隨主便一起下水。
毛主席是出了名的游泳健將,游泳的水平十分出色,各種泳姿無縫切換非常令人賞心悅目,而赫魯曉夫則不會游泳,只能套著救生圈簡單的敷衍比劃一下,之後便一直在欣賞毛主席的泳技。
毛主席自在地遊了好幾圈後上岸了,隨即無心遊泳的赫魯曉夫也跟隨毛主席一起出水,接著兩人便躺在游泳池邊小憩。
雖然一直在游泳,但赫魯曉夫在水中的“不自然表現”毛主席都看在眼裡,於是在抽了口煙後便調侃道:“赫魯曉夫同志,你看,我們兩個人在水中都聯合不起來麼,成不了隊形啊,哈哈,還是自己遊自己的吧!”
其實這是一語雙關,話裡有話。明面上是說游泳,實際上卻是繞回了“聯合艦隊”跟“長波電臺”這兩個建議,在場的人心中都和明鏡一樣,唯獨不太懂漢語博大精深的赫魯曉夫有點摸不著頭腦。
毛主席也不急,他相信回頭會有人給赫魯曉夫解釋清楚,因此再次開始會議,並對赫魯曉夫丟擲了一問,即:“對百花齊放這個口號你有什麼想法?”
赫魯曉夫這個能理解,他簡單思索一會,認為百花齊放不可行,花朵各式各樣,有漂亮的也有邪惡的,若是多的話,那不就亂套了麼?不過赫魯曉夫細想到自己曾在蘇聯下令封殺過這個口號,毛主席此時提出,肯定是頗有幾分敲打他的意思。
果然,毛主席不容置疑地揮揮手說:“這個口號對我們很妥當”,這讓場面再一次凝滯,赫魯曉夫深知這是毛主席在警告自己,但並不甘心就這樣放棄。
所以仍舊在與毛主席展開“辯論”,話題也一直維繫在國際形勢與軍事戰略上面,想方設法把會議拉到“聯合艦隊”與“長波電臺”這兩個問題上來,只是總是話剛說完,就會被毛主席給回擊過去了。
北京之行不僅沒有讓自己達到預想的目的,反而還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這讓赫魯曉夫情緒十分低落。考慮到這關乎到整個蘇聯的利益,因此他還是多嘴了一句,再次抹下臉皮直接詢問關於“聯合艦隊”的事情。
不過最終卻被一句話給完全終結了會議話題,而這句話,當時毛主席是沒有絲毫猶豫便脫口而出的。即:“中國人是最難同化的,過去有多少個國家想打進中國,到我們中國來。結果呢?那麼多打進中國的人,最後還是站不住腳。”
赫魯曉夫聽完後面無表情,他知道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自己再怎麼說也是無濟於事,因為毛主席壓根不會聽從,所以他只能敗興而歸。
在走上回國的飛機與毛主席揮手告別之際,他有一種說不出的淒涼感......
或許這裡面有毛主席在為他送行之時,沒有擁抱,也沒有儀式,氣氛顯得冷清有關。但更多的卻是他明白這段時間硝煙味濃郁的會談,給毛主席留下了非常不痛快的芥蒂。後來毛主席在回憶中蘇關係的時候也說過:“事實上同蘇聯鬧翻是1958年,他們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我們不幹。”
而在這件事情過去很多年後,赫魯曉夫下臺了,他的性格也不似以前那般執拗、固執,作為一個旁觀者,他突然想明白了很多問題,也理解了毛主席當時為何不答應他的原因。
他承認:當初自己的建議觸及到了長時期受到外國侵略者統治的國家的敏感問題,觸及到了中國的主權,傷害了毛主席與中國人民的民族情感。除此之外,他還親口對自己兒子說道:“當時我們有些急躁,誇大了各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一體化的意義。”
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赫魯曉夫換位思考站在我們中國的角度看問題時,他清楚的知道主權對於我們新生中國的重要性,這並不是簡單的願意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觸及國家底線的問題,只要誰敢打中國主權問題,那就一定不能答應,誰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