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時代是人類發展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
人們最早知道的鐵是隕石中的鐵,古埃及人稱之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曾用這種天然鐵製作過刀刃和飾物,只是數量實在太少,所以鐵的冶煉和鐵器的製造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後,鐵器時代就到來了。
鐵器時代,是考古學名詞,指的是繼青銅時代之後的又一個時代,以能夠冶鐵和製造鐵器為標誌。它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於恩森·湯姆森(ChristianJürgensen Thomsen)於1836年提出的三時代系統(Three-age System)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銅柄鐵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但此文物所代表的年代至冶煉鐵器普及之間,有整整1000年時間中東地區鮮有出土新的冶煉鐵器,故其為十分珍貴的孤例。歷史學家推測:赫梯人首先發現瞭如何從鐵礦石中提取熔點1500度的鐵,他們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守著這個秘密,直到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在海上蠻族的衝擊下滅亡,制鐵工匠流散四方,冶鐵技術才開始傳播開來。
和青銅相比,鐵並不是一種非常優越的材料。青銅百世不腐,鐵卻會在幾十年內出現明顯鏽蝕。但鐵礦比銅礦分佈廣泛得多,幾乎遍及所有文明地區;而且鐵不需要錫、鉛等金屬來製造合金,直接就能製造工具,任何掌握冶鐵技術的地區都可以自行打造鐵器,還可以透過控制碳含量的方式來鍛造堅韌的鋼材;再者,鐵不僅韌性遠好過青銅,密度也比青銅小,同樣大小的器具鐵製比銅製更輕,減輕了人們的負重。以上這些原因使得鋼鐵有淘汰青銅的天然優勢。
就算早期的鐵製武器質量還不如青銅器,至少也可以明顯改善農具和其他工具,把有限的青銅集中給軍隊,大大緩解金屬稀缺的問題。所以,鍊鐵技術一出現,就迅速擴散,在兩三個世紀內傳遍整個歐亞非大陸。 此文物所代表的年代至冶煉鐵器普及之間,有整整1000年時間中東地區鮮有出土新的冶煉鐵器,故其為十分珍貴的孤例。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由於該文物2009年才出土,當時只發布了簡報,完整的考古文章2014年才發表,故知名度較低。後經清華大學及牛津儀器公司檢測,鐵條由“塊煉滲碳鋼”鍛打而成,是冶煉金屬。
同時碳14檢測顯示兩塊鐵條年代分別為——3090年前、3075年前;理論誤差不超過35年。
由於鐵條鏽蝕嚴重,一塊鐵條內部完全鏽蝕,另一塊鐵條尚存部分殘鐵。所以實際誤差可能較大。對此研究人員又對墓主人骸骨及墓葬其他文物進行了碳14檢測,最終認定該墓葬及鐵條的年代為3510年前~3310年前之間(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最早的鐵製品是早期文明利用隕鐵製作的一些小工藝品,下埃及地區就曾發現幾顆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鐵珠子,而真正能夠冶煉鐵器還得等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小亞細亞一帶的赫梯先民。赫梯人對鐵的早期探索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赫梯帝國已經基本掌握了較為成熟的鍊鐵技術,鐵製品開始大規模得到應用。正是靠著鐵製武器,他們逐漸趕超了還在使用青銅武器的老牌地中海強權埃及人,並在後來的卡迭石戰役中與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打成平手,成為中東地區的新霸主。赫梯人也因此被奉為人類進入鐵器時代的先驅。
之後,在戰場上吃了虧的埃及人成了鐵器的新擁躉。在第三中間期(前1069-前664年),埃及人開始普及鐵器,正式進入了鐵器時代。同時,西亞新貴亞述帝國也藉助赫梯的鍊鐵技術迅速崛起,並反手滅掉了赫梯帝國,成為了西亞一霸。
在歐洲,公元前11世紀時冶鐵技術才透過高加索地區傳入,並很快流傳開來。凱爾特文化就是歐洲鐵器時代的代表,它主要分為哈爾施塔特文化和拉泰恩文化兩個時期。
公元前8世紀,居住在現在法國境內的凱爾特人進入了哈爾施塔特文化時期,他們製作的鐵器非常精良,並發展出了不同型別的鐵製武器;
到公元前5世紀,西歐的凱爾特人又進入了拉泰恩文化時期,這時期的鐵器出現了更加精巧的裝飾,體現了他們鍊鐵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提升了審美情趣。不過,他們很快就將在公元前時代的末期迎來另一個高度發達的鐵器文明的挑戰,那就是羅馬。
在布匿戰爭中,羅馬人和來自北非的迦太基對峙。由於迦太基控制了掌握鐵器製造技術的凱爾特部落,他們的鐵製兵器跟羅馬的青銅兵器對抗有巨大的優勢。
於是,眼紅冶鐵技術的羅馬人,在公元前209年佔領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屬地,俘虜了許多來自西班牙的鑄劍工匠,驅使這些工匠為羅馬軍隊製造精良的鐵質西班牙劍。後來,古羅馬貴族西庇阿直接命令西班牙的鑄劍工匠將鑄劍工藝的秘密告訴羅馬的鑄劍工匠,從此,鐵器冶煉和鑄造的技藝被羅馬人掌握。
羅馬軍團士兵的裝備,從佩劍到投槍,都是由鐵器鑄造的。在羅馬帝國征服四方的過程中,這些鐵製兵器幫助羅馬士兵一次次地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拿著青銅兵器的對手,也把冶鐵的技術傳到了更遙遠的地方。
而在東方,中國的鐵器化比凱爾特人略晚。究其原因,發明鍊鐵的赫梯地處西亞,技術向東南傳入南亞,向西傳入歐洲都只需要克服3000公里左右的距離,唯獨中國遠在亞歐大陸東端,需要傳播5000公里、經新疆綠洲鏈才能進入中國文明核心區,所以中國進入鐵器時代較晚。
直到公元前800年,中國才有本土冶煉的鐵器,此時距離歐洲蠻族多利安人用鐵器毀滅邁錫尼青銅文明已經好幾百年了。
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就已經有了鐵製兵器。但冶鐵需要較高的爐溫,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靠鼓風使燃料充分燃燒而獲得。有風就有鐵,鼓風技術對於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禮記》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商周以來,都用皮囊鼓風,子繼父業,年輕工匠必須學會縫製皮囊的技巧。說明早期冶鑄匠師高度重視鼓風器具的製做。到了東漢時期,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力鼓風機),這種機器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好。
水排的發明使冶鐵成本大大降低,鐵製品也迅速走進了平民生活。在青銅時代,金屬器具對平民百姓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冶鐵技術的不斷革新使普通的平民也都能用得起金屬農具。相比於石器,金屬農具可以對田地進行更有效的耕作,從而提高畝產量。東漢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把發展和推廣鐵製農具視為當務之急。
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的鐵器製作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傳到了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地區。這些地區的鐵器匠人一開始沿用中國古代的做法鍊鐵,後來逐漸發展出了擁有本民族特色的鐵器冶煉技術,並隨著家族傳承一直延續到近代。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日本的武士刀。
人類進入鐵器時代以後,鐵器長久以來逐步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工業革命之之後,人類可以鍛造更大的鐵製構件,也獲得了大規模鍊鋼的能力,而鋼鐵作為現代工業的骨骼,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