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片滿載榮光的紅色熱土。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鄧小平及共和國9位元帥、7位大將、30位上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揮斥方遒,毛澤東的《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陳毅的《樂安宜黃道中聞捷》膾炙人口;數萬中央主力紅軍將士轉戰於此,留下了無數鮮活感人的紅色文化遺存——中央蘇區四省之一的閩贛省在此成立、紅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閱兵誓師大會在此舉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紅色戲劇《廬山之雪》在此上演、紅七軍團在此組建、少共國際師最初在此被提議成立、有9個縣被國家認定為原中央蘇區縣。
這是一片血性激昂的紅色熱土。作為中央蘇區的北部屏障、“北大門”和中央蘇區反“圍剿”的主戰場,中央主力紅軍在此進行了27次大型戰役戰鬥,在中央蘇區各地市中絕無僅有,其中,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此發生。黃陂、東陂戰役是第四次反“圍剿”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戰役,也是中央蘇區第一次大兵團伏擊戰;廣昌保衛戰中,紅軍付出了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佔參戰將士的五分之一,是中央蘇區時期傷亡最高的戰役,成為中共領導內部對王明“左”傾錯誤領導路線抵制的開始。
這是一片英魂永存的紅色熱土。紅五軍團副軍團長趙博生、紅三軍團第4師師長張錫龍、紅三軍團第5師政委陳阿金等10多位師級以上紅軍高階將領在此犧牲,是中央蘇區時期高階將領犧牲數量最多的地區;數萬子弟將熱血融入故土,全市僅有姓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達 9070人。
這是江西撫州,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黨史中的撫州故事》專欄將連續推出發生在贛撫大地上的紅色故事,與讀者共同走進那段波瀾壯闊、悲壯雄渾的歷史,一起感悟初心、堅定恆心。
本欄目由人民日報社江西分社和中共撫州市委宣傳部組織,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西頻道、撫州市委黨史辦、撫州日報社承辦,欄目內容由撫州市委黨史辦審定。
今天我們刊發黨史中的撫州故事之紅色人物第5篇:李井泉,投筆從戎的忠誠戰士
他參加過南昌起義軍、長征,是極少數在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均任職過的將領之一;他在抗日戰爭期間領導建立了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曾長期主政四川和西南,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連任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他,就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井泉。
1909年,李井泉出生於江西臨川唱凱。15歲時,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師範讀書,隨即就為校園內掀起的新文化運動的熱潮所振奮,與其他進步學生商議成立“讀書會”,暗中研究、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問題。
1926年10月北伐軍進攻臨川時,他與“讀書會”成員一起秘密張貼標語、散發傳單,深入城郊動員農民支援北伐軍。大革命中,他積極參與組建工會、農民協會組織,懲處土豪劣紳。
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部隊南征,在三河壩被衝散後,李井泉留在廣東東江地區做地方工作。1930年夏天,受東江特委派遣,去中央蘇區紅4軍前委送信做聯絡工作,前委書記毛澤東接見了他,認為他很適宜做政治工作。此後,他被分配到紅一方面軍政委辦公室擔任秘書長,不久轉為中共黨員,1931年至1934年10月,先後擔任紅35軍、獨3師、紅21軍政委,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期間參加了樂安戰役、黃陂戰役。
紅軍長征初期,李井泉任幹部團政治教員、中央直屬縱隊沒收委員會主任。他嚴格掌握黨的有關政策,不該沒收的堅決不沒收,反對和制止濫打濫殺地主的現象,維護和擴大了紅軍正義之師的形象,在遵義會議後調任中央直屬縱隊政治處主任。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李井泉調任紅四方面軍第9軍政治協理員。張國燾鬧分裂,想利用江西老鄉關係拉攏他圍攻朱德、劉伯承。李井泉回應:“總司令、總參謀長比我站得高、看得遠,我贊同他們的意見!”張國燾碰了釘子,把他貶到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任上級政治科教導員。面對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嚴重危局,李井泉對學員進行說服教育,對張國燾錯誤路線進行堅決抵制,維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井泉先後任八路軍120師358旅副旅長、政委,大青山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大青山地區是通往大西北和陝甘寧邊區的北部門戶,又靠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北翼,地位極為重要。他率支隊突破重重封鎖線,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經過百餘次戰鬥,粉碎敵人15次大規模“掃蕩”和圍攻,殲滅大量土匪、日偽軍和漢奸,開闢了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解放戰爭中,李井泉歷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晉綏軍區政委、晉綏野戰軍政委、華北3兵團政委等職。他十分重視地方部隊建設,在賀龍領導下,將游擊隊等逐步整編升級為野戰部隊,使晉綏地區的野戰機動兵力增加了近3倍,戰鬥力也日漸提高。1948年,晉綏部隊殲敵5.5萬餘人。他還領導了晉綏地區的土地革命運動,參加指揮了綏包戰役。
在四川工作期間,李井泉與鄧小平、賀龍等領導四川軍民,開展徵糧剿匪、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支援解放軍入藏等工作,鞏固新生政權。同時,發動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修都江堰,提高糧食產量。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時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第一政委的他顧全大局,從四川調出150億公斤糧食支援全國。他還大力發展四川省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後又領導西南三線建設全面推開,取得開創性成效。
1960—1985年,李井泉先後5次回鄉視察、探親。當了解到唱凱有一條河無橋,群眾過往不便,洪水期有船翻人亡事故時,他積極支援群眾倡議建一座“萬年橋”,並親筆為橋題詞“發展經濟,方便交通”。家鄉人民贊他“掌權不忘民,井泉萬年松。”1989年4月24日,李井泉在北京病逝。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