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雍正、乾隆、嘉慶到道光,幾代皇帝都是在長大成人、具有較為豐富的學識和閱歷後才登極稱帝的。在他們作為皇子的時候,就受到了許多嚴格的訓練。讀書,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課。
康熙重視讀書教育
康熙(玄燁)自幼讀書必至三鼓,凡所閱覽之書,必期以融會貫通,“行之既久,自亦不覺其勞也”。親政之後,一方面他於“萬機之暇,留心經史”, “頗好書射”;另一方面,他十分重視教育皇子、皇孫讀書。康熙十四年,他立皇二子允礽為皇太子,親自教允礽讀書;同時,任命漢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為太子師傅。
康熙五十一年,玄燁廢太子,不再建立皇儲,企圖在對皇子的考察中挑選接班人。
有一種傳說,康熙最初本無意立第四子胤禛,到晚年他發現胤禛的兒子弘曆聰明絕倫,六歲時就能背誦宋代著名文人周濂溪的《愛蓮說》,以後在射獵中,又發現弘曆勇敢機智,射死了熊羆,遂有欲傳帝位給弘曆之意。康熙終後胤禛繼位,為雍正帝。雍正死後,就傳位乾隆(弘曆)。從這個傳說也可看出,康熙很重視教育皇子、皇孫讀書。
上書房的建立
雍正時,為了更好地讓皇子讀書,建立了上書房,正式規定皇子、皇孫六歲即入上書房讀書。上書房在乾清門的左邊, “五楹,面北向,近在禁籞,以便上稽察也。”雍正還委派漢、滿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任總師傅。皇子、皇孫在他們的嚴格管教下,學習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學習五經(《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 及“史、漢、策問、詩賦之學,禁習時藝”。總師傅之外,還有從滿、蒙人員中選拔出來的師傅, 叫“諳達”。“諳達”又分為“外諳達”與“內諳達”:從旗營參領、佐領中選派出來教皇子弓箭、騎射的稱為“外諳達”;從八旗翻譯人員中選派出來教皇子滿、蒙文者為“內諳達”。
皇子、皇孫們每天寅時到上書房,雖嚴寒酷暑不輟,先學習滿洲、蒙古文字等,然後學習漢文。師傅往往在卯時教課,一般到午時方散,有時甚至到未正二刻或申時。元旦免上學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巳時即散。“雖窮寒盛暑不輟,皆崇篤實之學,其較往代皇子出閣講讀,片刻即歸,徒以為飾觀者,真不啻霄壤分也”。
每個皇子有漢文師傅多少不定,但教滿、蒙文的“諳達”一般多為三人,每天輪流由其中一人入直。此外每個皇子還有五名“諳達”,為其管理馬匹、“鞍韉及教演鳥槍”等事,每日亦有一員入直。另外,每個皇子還有幾個名為“哈哈珠塞” (亦稱“哈哈珠子”)的侍候者。“哈哈珠塞”為滿語,即男小孩,由八旗大員子弟中選派,亦輪流入直,每日二人,侍奉皇子奉茶進食之事。
按清制,王公大臣見皇子都要雙膝跪下,唯上書房的師傅見皇子時,只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皇子以作揖答之。
皇帝、皇子對上書房的師傅非常尊重。如雍正命皇子對總師傅鄂爾泰、張廷玉要行拜見禮、作揖,鄂、張二人“立受之”。乾隆元年,福建漳浦人蔡新考中進士,後來,“入直上書房”,任總師傅三十餘年,“諸皇子皆敬憚之”。他退休後,乾隆“每制文,屢以寄新”。直到蔡新晚年,一直都得到很高的寵遇。乾隆六十年時,清廷舉行乾隆御極六十年慶典,弘曆特諭蔡新“不必入賀”。到嘉慶元年,蔡新九十高齡,顒琰還特賜匾額,親筆題書“綠野恆春”四字。
為了教導皇子用心攻讀,上書房裡掛有乾隆親筆所題的楹聯:“念終始典於學,於緝熙單厥心”。
上書房,屋有三層,分別名為“前垂天貺”、“中天景運”、“後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稱。乾隆在圓明園的書房裡,也親筆題了“先天不違”、“中天立極”、“後天不老”三塊匾額。
一般說來,皇子、皇孫皆在上書房讀書,但也有例外,康熙年少時就曾在南書房讀書(其時上書房未建),乾隆年少時有時在懋勤殿就讀。
為“康乾盛世”奠定基礎
由於重視讀書教育,所以清代皇帝、皇子多通經史、詩賦和書法。
他們在讀書中還注意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例如,康熙在讀《資治通鑑·漢紀》時,深有感觸地說道:“久亂之民思治,秦民日在湯火之中。沛公入關,首行寬大之政,與父老約法三章。民心既歸,王業根本已定於此”。因此,康熙繼位之後,就“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接著他就領導了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修治黃河和永定河的工作,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馮佐哲 李尚英
[編輯]
朱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