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必須要打好,因此必須選擇一個能征慣戰的統帥率領全軍。經過幾十年的革命鬥爭,解放軍內部湧現了一大批能打硬仗、善於作戰的名將,到底誰能扛起這場解放軍歷史上最硬的戰爭呢?
在選擇主帥時,其實彭老總並非第一人選,在他的前面還有兩位非常合適的主帥,但因病而未能上任,陳毅元帥也曾主動請纓不過沒有得到同意,擔子最終落到彭老總的身上。
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對韓軍發動攻擊,掀開朝鮮戰爭的序幕。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讓駐日美軍協助韓軍作戰;27日,美軍的第7艦隊進入中國臺灣省的基隆和高雄兩個港口。
8月6日,麥克·阿瑟同眾多美軍高階將領在東京會面,談及仁川登陸的內容。9月15日,麥克阿瑟親自督戰,300多艘美英軍艦在500多架飛機的掩護之下進行登陸作戰,美軍第十軍團成功在仁川上岸,戰局因此扭轉。
朝鮮人民軍無力招架裝備精良、擁有制空權和控海權的美軍,金日成只能緊急發電報和派人向中國、蘇聯求助,希望得到支援。
因為種種因素考慮,在10月8日的擴大會議上,毛主席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決定派軍援朝。擺在面前的兩大問題:一是參戰部隊的選擇,二是主帥的人選。東北邊防軍以四野為基礎,早已提前進行了部署。隨時能調往朝鮮參戰。
參戰部隊已有,主帥應當選誰?依照毛主席的選將風格,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指揮過大兵團作戰、對所屬部隊熟悉、在部隊中威望高等都是主要要素。
一、 林彪
林彪則是四野從誕生、發展到壯大過程中的核心將領,而東北邊防軍主要由四野部隊組成,林又指揮過平型關戰役、錦州戰役(讓解放軍獲得東北控制權)、遼瀋戰役等,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林彪一開始應是毛主席心目中掛帥的第一人選,但當時林彪反對出兵朝鮮,因為種種複雜原因,加之林彪身體抱病,而未能到任。
林彪雖然反對主動出擊, 但也沒閒著,一直在考慮東北邊防軍由誰來統領最合適。面對裝備精良的聯軍,他需要給這支部隊挑選一個最為合適的統帥。
黃永勝和鄧華都是林彪的老部下,對這兩個人再熟悉不過了。黃永勝是個能打勝仗、打硬仗的將才。在四野的時候,他所率領的十三兵團就以能打硬仗、打勝仗著稱。作=但解放軍一旦赴朝作戰,面對的有著絕對武器優勢的聯合國軍,能打能拼絕對是不夠的。
幾番思索之後林彪把目光投到了十五兵團的鄧華身上,在林彪看來鄧華一直是一個用腦子打仗的將領。對於戰略、戰術常常是三思而行,行事謹慎、心思縝密是他的特長。而且鄧華的作戰能力強,打硬仗也不在話下,如果出兵朝鮮能文能武的鄧華比黃永勝更合適。
當林彪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周總理的時候,周總理感慨了一聲,對林彪的戰略眼光投出了敬佩之情。於是軍委臨時決定讓鄧華接替了黃永勝十三兵團司令員的職務,而黃永勝則去往了十五兵團擔任司令員。
三個月之後,志願軍戰士主動出擊了,進入朝鮮對聯軍作戰。而鄧華也成為了彭德懷身邊的得力干將,打出了風采,
二、 主席點將:粟裕
粟裕也是一位軍事指揮天才,用兵如神,曾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戰鬥力和影響力在我軍數一數二。就指揮能力而言,無論是十幾萬、幾十萬還是百萬的部隊,他都能指揮自如。因此,毛主席將目光轉移到他的身上,將他視為第二人選。然而,和林彪一樣,粟裕的身體在建國之後就一直不好,當時他已病得很重,同林一起到武漢養病,不久後又轉移到青島治療。
提及粟裕在建國後的病痛,要從水南戰役時的一發炮彈說起。戰鬥中被炮彈打中之後,他雖然慶幸地撿回一條性命,不過三塊彈片卻永遠地留在腦袋中的特殊位置,無法取出,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每當病發之時,都會痛得頭昏腦脹,加上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徵等疾病的折磨,讓他痛苦不堪,對高強度的指揮作戰的事,能不參與就是最好的選擇。然而,日以繼夜地操勞,讓粟裕垮了下來。他不得不向毛主席稟報具體情況,主席馬上讓其前往青島治療。
在青島治療半個月也沒有恢復,粟裕無奈只能囑託羅瑞卿轉交自己的親筆信給主席,陳述具體病況、軍隊情況、能不能勝任以及對朝鮮戰爭看法等問題。
主席對此馬上回信:“粟裕同志: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為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休養地點,如青島合適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問好!
鑑於當時國內醫療條件有限,經過同蘇聯方面協商後,中央決定暫時先讓粟裕到莫斯科療養,之後視情況再安排任務。在蘇聯,他的病情雖不再惡化,但依然無法撐起身體工作,直到1951年9月恢復後才回國。就這樣,粟裕錯失了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的機會,也未能成為後來的志願軍司令員。
第一、二的人選都因為重病而未能上任,這在我軍內其實並不罕見。開國元勳們以及一些將士從南昌起義開始就跟隨著黨和部隊四處征戰,整天在槍林彈雨中爬行,加上長期營養不良等問題,基本在建國之後都病倒。
三、陳毅:主動請纓
當時已擔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毛遂自薦,主動請纓扛起領軍大旗,希望獲得表現機會。主席思考後,最終婉拒了陳毅的請求。
陳毅在指揮才能、身體健康程度、戰鬥經驗等方面基本上都很好。主要有以下這幾個點,讓主席婉拒了他:
一是陳毅多年的從軍經歷中,大多從事政務工作,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驗不豐富;二是陳毅不熟悉野戰軍及四野;三是上海剛解放,眾多事務尚未解決好,需要陳毅坐鎮,而上海作為經濟的中心,需為抗美援朝做好國內的後勤支援工作。
四、彭老總:成唯一選擇
最後主席拿下主意,拍板讓彭老總擔任司令員。在1950年10月8日的擴大會議上,主席表態:出兵援朝萬分火急,我的意見還是請彭老總出馬如此之決定,最重要的理由還是指揮員對部隊的熟悉程度以及指揮作戰能力等滿足要求。
儘管當時彭老總已經年過半百,不過身體在眾元帥中是非常好的,在戰鬥中未受過大的創傷,忙碌的工作也沒有將他壓垮,所以志願軍司令員非他莫屬。
彭老總的身上亮點很多,善於打苦仗,打猛仗,出奇致勝。還有開拓革命根據地的經驗。進入朝鮮戰場作戰,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對主帥的獨立性和開拓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他的經歷無疑滿足這一點需求。
一經定帥,中央馬上讓人將在西安工作的彭德懷召回北京,商議具體的工作安排。這個過程頗費心思,首先不告訴彭老總要幹什麼,以免其受到資訊干擾,等彭老總到了,讓羅瑞卿和鄧公去接,彭德懷此時才知道,原來是為了出兵朝鮮事情。
在10月4日的會議上,彭老總因不熟悉情況並未發言。當天晚上毛主席與彭德懷見面,提出準備出兵朝鮮,問其意見,彭老總提出美國海空軍優勢太大。真實想法還是能不出兵儘量不出兵,雖然已經知道了主席的態度。然後主席說,蘇聯會提供空軍掩護。話說到這個份上,彭老總無法再反對了。於是說,如果蘇聯提供空軍掩護,就可以打。
10月5日,彭老總在會上說,出兵朝鮮極有必要,如果打爛了,就當解放戰爭推遲幾年,這個打爛了,明顯指的是戰火可能燒到國內。可見當時誰都沒有把握打贏,只是認為如果要打,早打比晚打好,在朝鮮打比在中國打好。彭老總支援出兵,不僅是一票,他還代表了軍隊的意見,意思是這一戰可以打。於是會議通過出兵決議。
10月5日、6日,主席親自主持會議,同彭德懷和所有的幹部一起商討軍隊派遣人數、物資補給及戰術戰法等關鍵性問題。面對武裝到牙齒的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單靠解放時期的軍隊以及國家的補給是很難取勝的,所以與會者一致認為必須向蘇聯的空軍求助,以贏得朝鮮戰場上的制空權,降低我軍損失。同時,要求負責大後方的部門做好物資籌備、軍事動員等大事,以滿足前線之需。
10月8日,在中央軍委的命令下,東北邊防軍正式整編為志願軍,彭德懷擔任司令員兼政委,負責朝鮮前線的一切事宜。當天,彭德懷就冒著大雨同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一眾的參謀和其他的重要幹部一起乘機抵達瀋陽。剛下飛機,彭德懷即安排作戰前的準備工作,召見鄧華、洪學智和韓先楚等重要的軍中高層,一邊宣傳中央決定,一邊讓他們準備好帶部隊趕往前線。
彭德懷等在籌劃帶軍隊前往朝鮮的同時,周總理等負責後勤任務的主要負責人也沒有歇息。總理與林彪到莫斯科同斯大林協商,重點商議蘇聯方面派遣空軍力量支援的事。蘇聯雖然也一直關注朝鮮戰場局勢,但卻暫時沒有出兵支援的意思。戰場的情況瞬息萬變,朝鮮人民軍已不能再等了,再往後拖延時間,局勢定然會走向不可逆轉的局面。
同期,彭德懷和高崗返回北京,同主席等同志於10月13日至14日在中南海就出兵的問題,再次進行商討。軍委領導們最後決定:哪怕是沒有蘇聯空軍力量的支援,出兵朝鮮的大勢也不能改變。
10月15日,彭德懷乘坐專機返回瀋陽,在軍隊中宣傳軍委決策,召集東北軍區的負責人以及當局一起開會,要求一定要貫徹主席和中央的思想。
10月15日,16日,彭老總親自到安東召開師級以上的幹部動員大會,再次明確黨中央的決策,對出兵朝鮮進行佈置,以及給戰士們打氣。
為防止某些領導人高估敵軍力量或者是輕敵持重,彭老總特別指出:國內的疆域廣袤,戰士們有很大的空間進行縱深迂迴,可進可退;不過對於狹長的半島,多山而路窄,部隊不能機動地進退,必須要實事求是地利用地形情況,展開機動靈活的戰鬥。他最後強調:無論在哪一個戰場上戰鬥,必須秉持我軍的優良傳統,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同時,要尊重朝鮮軍、朝鮮政府及其民眾,保護他們的利益不受侵害。
10月18日,毛主席在會議上強調:箭已經在弦上,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計劃不再變,時間不再推移,依照原計劃渡江。
10月19日,人民志願軍肩人民和民族的期盼,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展開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場對抗帝國主義的戰爭。
最終歷史賦予的這個機遇讓彭老總來承擔。經此一戰,中國打出國威,破除了鴉片戰爭後國家疲弱的形象,讓全世界看到新中國是不好惹,也惹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