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歌高揚著不滅的火炬,見證著一個又一個勝利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揹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在我國,每逢國家和軍隊舉行慶典、閱兵活動等重要場合,奏響高亢激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已成慣例。
1927年,隨著南昌城頭一聲槍響,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裝。最初的人民軍隊,在專業素養和武器裝備上都處於弱勢,然而卻在中國革命戰爭的舞臺上上演了二萬五千里長徵、14年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橫掃國民黨800萬軍隊如卷席等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這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力量,秉持著“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念,將捍衛民族尊嚴與人民幸福的重任扛在肩上,無論遇到多麼強大的敵人,都敢於用大無畏的精神亮劍。誕生於烽火年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也見證著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
“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薰陶下長大,參軍後又在它的激勵下進步。回首50多年的軍旅生涯,它如同不滅的火炬,一直陪伴著我、鼓舞著我。無論何時,這首旋律響起,就彷彿置身於激情燃燒的歲月,奮戰在浴血殺敵的疆場。”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原總政治部主任助理岑旭中將這樣對記者說。
1959年,年僅7歲的岑旭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東長安街一座大樓的樓頂觀看了激動人心的新中國成立十週年閱兵式。“那時,一批國產武器裝備已經登臺亮相,看著真提氣!那也是我第一次聽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首歌很有力量,聽了心情激盪。”
真正熟悉這首歌,是20世紀60年代末,岑旭進入東海艦隊服役。“指導員經常帶著我們唱這首歌,激勵我們不畏艱苦、練就軍事本領。每次旋律響起,我都感到胸中充滿豪情。”
鐵流滾滾,戰鷹呼嘯。201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上,伴隨著軍樂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雄壯曲樂,眾多國產新型武器“強軍利刃”“強國之盾”震撼亮相。身處觀禮臺的岑旭心潮澎湃,“我軍強軍步伐突飛猛進,裝備之先進早已今非昔比,令人無限自豪!”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4週年,岑旭也是一位有著54年軍齡的老兵了。軍齡越增,他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認識越深——“軍歌是人民軍隊紅色基因的一個標誌,一端連著歷史,一端連著當下,不僅承載著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職責使命、戰鬥精神、優良傳統,也賡續著光榮使命的偉大魂脈,經久不息而又歷久彌新。”
偉大的軍魂,承載著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自1939年誕生,迄今已有80餘年,其創作由來還要追溯到延安時期。
1938年7月,毛澤東同志發表了一篇洋洋灑灑、長達5萬多字的文章《論持久戰》,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持久戰思想,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彼時正值民族危亡的深重時刻。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在日軍的猛攻下先後淪陷,而中國軍隊取得的平型關大捷、臺兒莊大捷又令人們感受到些許勝利的曙光,因此“亡國論”和“速勝論”的情緒在國內同時瀰漫著。
中國的前途,到底在哪裡?
心中有燈塔,理想高於天。儘管當時的八路軍羽翼未豐,還不具備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只能以游擊戰為主,然而,這並不影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必勝的判斷。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科學分析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中日戰爭雙方的基本特點,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
“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一科學明朗的預見,撥去了人們心頭的迷茫,點亮了必勝的信念,凝聚起全國上下的抗日力量。
身在延安的兩位青年公木和鄭律成,也因此而深受鼓舞。公木是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宣傳科幹事,與朝鮮籍音樂指導鄭律成住在鄰近的兩間窯洞裡。1939年,在冼星海和光未然創作《黃河大合唱》等歌曲的啟發下,二人商議共同創作《八路軍大合唱》組歌,以反映八路軍將士的英雄形象和銳不可當的前進氣勢。由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八路軍進行曲》就是組歌中的8首歌曲之一。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八路軍進行曲》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最初版本。之後,歷經幾次歌名和歌詞的修改,這首歌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中央軍委正式將其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新時代的革命軍人要傳承好、捍衛好軍歌裡的紅色基因
“時至今日,軍歌能常唱常新、經久不衰,首先是因為作者在創作時完全把真情實感融入了國家和人民之中,表現出了黨的心聲、軍隊的心聲和人民的心聲。其次,這首歌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包括黨的建設的規律、軍隊建設的規律和打勝仗的規律。毛主席曾經說過:槍桿子和筆桿子,幹革命靠這兩杆子。槍桿子打敵人,筆桿子給人以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也就是戰勝敵人的力量。”岑旭表示。
從革命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新時代的抗疫精神……這些打上民族烙印的精神,背後是一段段風雲激盪的革命歷史,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經典戰役,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既蘊藏著人民軍隊“從哪裡來”的精神密碼,更標定了“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
“軍歌貫穿於每名軍人軍旅生涯的始終,對每個穿過軍裝的人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軍委審計署原審計長郭春富少將這樣說。
1979年春,郭春富在雲南方向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集結地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是官兵們每天必唱的歌曲。“我們唱著軍歌走向戰場,面對槍林彈雨,經受戰爭洗禮,接受生死考驗。”追憶往事,郭春富感慨萬千,“我對軍歌的感動融進了每一句歌詞,對軍歌的感情融進了每一個音符,因為它是一代代官兵們用青春和熱血譜成的、用奉獻和犧牲唱響的。”
然而,承平日久,軍歌裡那種一往無前、殺敵立功的精氣神,到現在是否還適用?
“這種精氣神不但不能丟,而且要加強。”郭春富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親自決策軍隊審計改革,全部實行統管統派的體制。要加強審計監督,推動問題整改,沒有鬥爭精神是不行的。“有的單位把軍費當成了‘萬能費’,浪費較大,要透過嚴格的監督制止這種行為,就要發揚戰鬥精神,管好、用好軍費。”
“曾經有一段時間,部隊裡有些人染上了‘和平病’‘軟骨病’,滋生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讓軍歌失了聲、跑了調,歸根結底是理想信念出了問題。”岑旭對記者說,軍歌凝聚著各個時期人民軍隊的崇高精神,並伴隨軍隊發展不斷豐富完善,在新時代必將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戰鬥力。因此,要用好軍歌這個“傳家寶”,傳承好、捍衛好軍歌裡的紅色基因,堅持把軍歌唱得更響亮、更豪邁,讓軍歌成為軍隊的主旋律,根植於廣大官兵的靈魂血脈。
崢嶸歲月,浩蕩乾坤。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誕生,歷經戰火洗禮走到勝利的今天,也必將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永遠在前方,鳴響著進軍的號角和出征的戰鼓,激勵著人民軍隊勇往直前。
記者:司晉麗
編輯:黃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