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韓國軍隊在朝鮮人民軍的強大攻勢下,被打得潰不成軍,美國為了維護其在東亞的既得利益,馬上採取行動支援韓國。7月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參加了對朝鮮的第一次作戰。
10月1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將軍隊快速推進至中朝邊境,企圖將整個朝鮮半島收入囊中,甚至多次派戰機入侵我國領空,瘋狂轟炸我國丹東地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我國多次發表宣告警告美國政府,但美方對此卻視而不見,我國被逼無奈,只能作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決策,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奔赴朝鮮作戰。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將士們以捨我其誰的勇氣,橫刀立馬的膽氣與美軍進行了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地決戰,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相信“上甘嶺戰役”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存在,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世所罕見,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我志願軍與美軍反覆爭奪陣地近60次,擊退美軍近千次衝鋒,美軍在此期間向陣地傾倒了近200萬發炮彈,陣地的山頭都被削低了2米多,被炸的鬆散的土堆裡隨處可見小彈片,最終志願軍守住了我方陣地,取得最後的勝利。
然而,多數人或許不知道的是,在這場戰役之前,還有過一場更為艱苦和悲壯的激戰-長津湖戰役,甚至於有專家將這場戰役和凡爾登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並稱為世界軍事史上最殘酷的十大戰役之一。
在這場戰役中,我國雖然取得最終勝利,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場的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我軍可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實屬“慘勝”,對於我軍來說是不願意回憶的一場戰役。
美國政府認為這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不敢回憶這場戰爭。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場中美兩國多年來都很少提及的血戰。
抗美援朝第一次重大戰役結束以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兵分兩路繼續向三八線以北快速推進,兵力直指朝鮮的臨時首都所在地-江界,“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的總司令麥克阿瑟以為他的作戰計劃一定會取得成功,已經和部下打包票說一定讓他們在聖誕節前回家。
而我軍在得知訊息後,立刻派遣第9兵團火速入朝接替124團擔任東部作戰主力部隊。此前,124團在東部戰線整日抵擋美軍猛烈的進攻態勢,早已疲憊不堪,戰力銳減,如今有第9兵團的接替,從而讓他們有了足夠多的喘息時間。
1950年11月初,第9兵團將士們經過長途跋涉終於進入朝鮮。經過兵團首長們的決定,準備採取“迂迴作戰,包圍全殲”的策略消滅敵軍,但是該兵團是臨時接到上級指示赴朝作戰的,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帶上厚棉衣和軍需物資,幾乎每個人身上都只穿著薄衣,而11月份的朝鮮早已是大雪封山,氣候嚴寒。
據該兵團倖存的老兵後來回憶道:“我們剛到那裡,就有當地老百姓說這是朝鮮半個世紀以來最冷的冬季,而我們來到這裡,也確實感覺冷得受不了,眼前白茫茫的一片,望不到邊際,臉部,手部,腳部都被凍得皴裂,手肘和膝蓋都被凍得伸不直,身上拿的槍必須要用布給包住,不然手直接碰上鐵疙瘩就會被粘上去,分開來會掉層皮!”
但是第9兵團的10多萬名志願軍為了儘快到達前線,晝夜不停地翻越皚皚雪山,在途中有不少戰士因為一腳踏空掉下了懸崖,將士們見狀後心情異常悲痛,但還是要咬牙堅持化悲傷為動力克服艱難險阻。
時任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看到大軍行軍時的糧食供應問題亟待解決,彈藥更不用說,他只能把兵團下屬的第20軍,第27軍放在前線,把第26軍往後調,充當二線梯隊。
在這種雪山中行軍,速度很明顯快不起來,只能沿著崎嶇山路不斷摸索前進,而且戰士們不能經常停下來,因為一旦停下來他們肯定會烤火取暖,但是因為缺乏必要的凍傷防護知識。所以當凍傷的身體突然在那裡烤火取暖,很多戰士們的身體就很難活動了,必須要捨棄整個凍傷的部位,因此我方損失了大量的作戰人員,但最終他們還是依靠堅強的毅力,按照預定計劃到達指定的作戰地點。
而在交戰的另一方,美軍陸戰1師第一批分隊正沿著長津湖蜿蜒崎嶇的山道向朝鮮北部縱深推進,此時雖然氣溫已經驟降至零下20多度,但他們並不是太擔心,畢竟他們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後勤保障體系,每名士兵都有幾件羽絨大衣,他們還可以隨時吃著烤火雞,愜意的喝著咖啡,還可以乘坐著坦克,卡車,戰馬行進,不用踏雪前行。
並且他們堅信他們總司令麥克阿瑟說的話,中朝軍隊不足為懼,只要向北一路推進的計劃沒有出現變故,那麼他們確實可以趕在聖誕節前回國和家人一起歡度聖誕,他們憑藉自己過往的戰鬥經驗判斷中朝軍隊是不會傻到用血肉之軀阻擋他們的“鋼鐵洪流”,可是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卻無比骨感。
他們敢這麼狂妄也是有資本的,美國陸戰1師成立於1775年,那時還只是一個連的兵力,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最悠久的部隊,後來經過一系列戰爭,逐步地擴充套件到一個團直至一個師的兵力,它幾乎參與了美國曆史上的所有型別的戰爭,也算是見過各種大場面的部隊了。
尤其是在美國當年同日本作戰中,它擁有無比顯赫的戰績,例如在太平洋戰場上最艱難的戰役都是該支部隊先去打頭陣,最典型的就是沖繩戰役,被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稱為“世界戰爭史上最激烈出名的戰役之一”。
陸戰1師負責搶灘登陸作戰,為後續部隊的到來減小登島阻力,但同時意味著陸戰1師要在海灘和陸地上都有壓制得住日軍火力的能力,側面反映出作戰環境異常艱苦,他們作戰實力的強悍也正因此,他們多次榮獲一級榮譽戰鬥部隊的稱號,在二戰結束後,陸戰1師在美軍的所有部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國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曾經說過,自己曾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到前線戰場工作,尤其是在二戰中當過特工,他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實力非常瞭解和認可,如果下一秒他所在的地方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暴亂,他會選擇一名海軍陸戰隊隊員陪伴在他身邊,這樣他會感到更安全。
可是,就是這樣一支作戰意志非常頑強的軍隊,在隨後的長津湖戰役中自上到下全部表現出悲觀的情緒。
美軍雖然有足夠多的食物和保暖軍裝,但即便如此還是要屈服於極端嚴寒的天氣,經常在半夜裡有士兵會被凍傷甚至凍死,那些重型車輛每隔10多分鐘就要發動一次,否則機油會凝固,零部件也要時刻進行保養更換,而最容易損壞的無非是他們手中的“鐵疙瘩”,槍管很容易就被凍得和乾枯的樹枝一樣脆弱,稍不留神就會把它給掰折了。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地區最大的湖泊,山間小道非常狹窄崎嶇,就算在盛夏時節氣溫也非常低,正因為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所以鮮有人居住。
而長津湖畔只有一條狹長的道路,美軍就是從此經過一路向北推進,而道路的兩側,10多萬志願軍已經提前埋伏在此,儘管陸戰1師的師長史密斯對極度嚴寒的天氣很是不滿,但他們還是執行了麥克阿瑟的進攻命令。
此次戰役中,我志願軍第9兵團共派出約15萬人作戰,“聯合國軍”有近10萬人。其中我方人員自然知道陸戰1師是美軍的王牌部隊,只有全殲他們才能打出軍威,所以他們就算全身已經被凍僵了,還是在苦苦等待。
11月27日晚間,長津湖地區又下起了暴風雪,吹得人眼睛迷糊,志願軍將士們隱蔽在叢林中一動不動,靜待著敵人的到來,整個長津湖除了風的聲音以外,再無其他聲音。
就在這時,志願軍隱隱約約聽到遠方有腳步聲,人群熙攘聲,還有汽車發動機聲。
他們拿起望遠鏡一看,果不其然,有大批人馬正朝著他們走來,偵察兵向宋時輪報告,這是美軍的陸戰1師和步兵7師的主力部隊,他們正沿著這條狹長的穀道前行,整支隊伍浩浩蕩蕩,綿延幾十裡。
美軍的一名戰地記者後來說:“雖然我們人數眾多,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裝備,但總感覺有人在盯著我們,時刻處於危險之中。”
他說的一點也沒錯,我第9兵團的全體將士們正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眼睛死死地盯住他們,等待他們進入預設陣地再將他們“斬成數段,各個擊破”。
當美軍大部隊進入到我軍伏擊地點時,訊號員向天空發射了幾枚彩色訊號彈,我軍吹響了進攻的號角,正式向美軍發動進攻,頓時,密密麻麻的子彈,手榴彈全部像雨點一樣朝美軍“砸去”,整個戰場濃煙裊繞,叢林中的野獸嚇得四處亂竄,而美軍也被我方打了個措手不及,整個作戰部隊都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當時的美軍指揮官說道:“我們在經過長津湖地區時,那裡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根本就不適合常規作戰,就算是中國古代的成吉思汗也會望而卻步,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卻神奇的出現在了那裡,這是讓我們感到最震驚的地方!”
我軍向美軍發起猛烈的進攻,而美軍起初只是匆忙應戰,但他們畢竟是作戰經驗非常豐富的部隊,很快就穩定了陣腳,由此,兩軍激戰了一夜。
等到了第二天早上,我軍順利地將美軍整支部隊分割成數個作戰單元,在11月28日整個白天,美軍都在想盡辦法打通各作戰單元的聯絡,畢竟他們的機械化部隊只能以時速500米的速度向前推進,他們的炮兵和坦克部隊不能支援步兵,顯然降低了他們的作戰實力。
美軍記者看到一名陸戰1師士兵在用匕首挖凍硬的罐頭裡的蠶豆,問道:“如果此時上帝能滿足你一個願望,你想要得到什麼?”
該名士兵沒有抬頭,只是拿起挖出來的凍硬的蠶豆放進嘴裡,艱難地嚼碎嚥下去,說道:“明天!”
11月29日,美軍陸戰一師調整了對策,向小高嶺地區發動進攻,強大的火力網瞬間摧毀了我方做的工事,楊根思迅速帶領全排計程車兵重修工事,迎接下一場戰鬥的到來。
當美軍利用多輛坦克的掩護,向我方發起進攻時,楊根思親自率領戰士們用能用到的尖銳物品(槍上的刺刀,鐵鍬等)與敵人進行搏殺。
美軍氣憤不已,利用軍機對高地進行狂轟濫炸,用地面的火炮向楊根思所在的方向高密度射擊,楊根思在雙方兵力和武器裝備差距十分巨大的情況下奮勇抵抗,接連擊退美軍8次瘋狂的進攻,當全排士兵只剩下他和兩名負傷計程車兵的時候,他拿起槍瘋狂向敵人掃射,拿起手榴彈向敵人方向投去,直至沒有一顆子彈和手榴彈。
他看到又有幾十名美軍士兵爬向小高嶺,他將陣地上僅存的一包炸藥綁在身上,點燃引線,衝向敵人,伴隨著一聲巨響,他和一群敵人同歸於盡,年僅28歲。他以自己的生命保住了陣地,完成了阻擊敵軍撤退的光榮任務。
11月30日,美軍基本上打通了所有作戰陣地,陸戰1師憑藉著絕對的火力優勢,將兩百多輛坦克擺在最前列,形成環形防線,組建起堅固的防禦火力網,然而,志願軍手中只有一些輕武器,戰鬥裝備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軍動用飛機不斷轟炸我方陣地,我軍整個連甚至整個營的兵力倒在了血泊之中,但很多戰士直到犧牲的那一刻都是手握鋼槍,保持著戰鬥姿勢。
這樣的高強度火力防禦網,志願軍將士們此前從未遇到過,之前那種圍殲戰作戰的方式現在有點行不通了,所以白天我們落盡下風,只能在晚上和敵人瘋狂廝殺。
在這種情況下,我方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決定動用27軍5個團的兵力使用全軍所有的炮兵圍攻美軍7師31團主力部隊,31團組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團旗上有北極熊的圖樣,是美陸軍中作戰能力一流的部隊,此番就是這支部隊給我軍造成很大的傷亡。
而我方為了減少更大的傷亡,決定匍匐前進,用炸藥包摧毀敵方汽車輪胎和武器裝備,我方士兵在得到指令後,有些人直接手握手榴彈開路,一邊向前爬行,一邊投擲手榴彈,敵人見狀大驚失色,不斷地命令坦克手轟擊我方士兵。
經過短暫交火後,我軍完全破壞了美軍的機械化作戰系統,讓他們只能以龜速行進。詹大南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他派人瞄準美軍的31團指揮員麥克萊恩,一槍將他擊斃,美軍頓時自亂陣腳,自尋突圍之處。我方人員找準機會,對他們發起一頓猛攻。
但好景不長,美軍確立了新的指揮員費斯,他立即調整美軍的作戰隊形,重新利用火力優勢壓制了我軍的進攻,我方士兵前期彈藥使用過多,已然沒有還手之力,損失非常慘重。
11月30日夜間,氣溫持續下降,我志願軍凍傷人員再次大幅度增加,我方指揮員決定再次集中優勢兵力對美軍發起新一輪衝擊,第238、239、240和241步兵團從四個方向朝包圍圈裡的美軍發起進攻。
在徹夜激戰中,美軍32團傷亡百人,費斯下達部隊全部撤退指令,志願軍站在距離美軍不遠的高地上,看著疲憊不堪的美國人準備往南逃跑,志願軍迅速從山坡上衝了下來,成功佔領美軍撤退後的陣地,費斯在率部下撤退之時,被我志願軍用手榴彈炸傷。
這場戰役中,27軍成功殲滅美軍31團兵力,在戰場上繳獲了他們的一面“北極熊團旗”(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而這也是在整個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唯一一次成建制的消滅美軍一個團的驕人戰績,為其他作戰部隊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激發起他們戰鬥,殲滅敵軍,獲得更大勝利的慾望。
12月5日開始,美軍第10集團軍軍長下令讓所有人員退守到咸寧地區,到了6日凌晨,美軍開始大撤退,並且在後撤的時候將堆積如山的物資全部燒燬,當在幾公里外山頭上的志願軍趕到美軍所在供給基地時,只見熊熊大火在燃燒。
在戰爭的後期,美軍陸戰1師和第3步兵師匯合到一起繼續南撤,雖然一部分志願軍將士們在後面窮追猛打,但是我軍主力始終沒有趕上,錯失殲滅機會,畢竟我方“小米加步槍”的作戰方式早已無法適應現代化戰爭,怎麼也追不上全機械化部隊的美軍。
美軍士兵後來回憶,長津湖戰役前期打得非常艱難,他們被志願軍“不怕死衝鋒陷陣”的精神所折服,就算他們武器裝備完全落後於美軍,但他們渾然不懼,誓死都要保住他們的陣地。
而美軍在向南大後撤之時,被他們眼前的一幕場景驚到了,他們發現幾排志願軍將士們趴在雪堆裡,手握鋼槍,全體士兵都保持著戰鬥隊形。
美軍指揮官派幾名偵察隊員去檢視志願軍陣地情況,才發現這一片區域一共有126名志願兵將士,他們早已沒有了生命跡象,身體已經和環境融為一體,他們的姿勢顯示成戰鬥姿態,手指放在扳機處,隨時等候著美軍的到來。
偵察兵想要將他們的槍拿走,可不成想槍早已和身體凍在一起,怎麼拽也拽不下來。
美軍陸戰1師7團的指揮官知道真相後,徹底被眼前一幕給震撼住了,隨即命令所有美軍摘下頭上的鋼盔,並向這群志願軍將士們敬了個軍禮,他口中還說道:“你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這就是我們的“冰雕連”戰士們,他們到犧牲都沒有等來預想進入陣地的美軍,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向世界證明了“軍令重於泰山,就算凍死,也要自豪的聳立在陣地上!”
長津湖戰役,美軍雖然各方面外在條件都強於我們,但還是慘敗而歸,這讓美軍覺得是奇恥大辱,他們始終不願提及這段往事。
2011年,一位91歲高齡的美軍士兵羅蘭德·瑪堡寫下了一本他當年參與朝鮮戰爭經歷的回憶錄,在他經歷過的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戰役中,他記憶最深刻的始終是長津湖戰役,他說時常會夢到在那個大雪封山的戰場上,兩國計程車兵為了各自的信仰和意識形態而拼命血殺,說著說著,他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既是為了死去的同胞,也是為了中國士兵。
羅蘭德·瑪堡在長津湖一共戰鬥17天,身邊本來有500多名士兵,最終活下來的只有16人,當他們佔據了一座山頭以後,中國士兵從多個角度衝了過來,他命令自己的手下朝他們射擊。
當子彈打完了就和中國士兵打白刃戰,中國人很多,不顧一切的朝著他的陣地衝過來,他們的衣服是那樣單薄,穿的膠鞋早就磨破了,很多人腳露出來已經被凍爛了。
然而他們就像毫不在乎一樣,一波接著一波,能看出來這些中國士兵的臉龐是如此稚嫩,他們都還是孩子,誰能不感到遺憾呢!但別無選擇,在戰爭面前,這些都是沒用的,雙方大多數士兵都將永遠地留在那個冬天。
對於這場戰役,很多國人不願意回憶,因為我方太多將士犧牲的很悲壯,而美國人不敢回憶,這是他們的噩夢!
就算是21世紀的今天,他們仍然不理解中國軍人的作戰精神,始終弄不明白為何中國軍人有這種不怕死的精氣神,在各方面處境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還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心中有這個答案,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