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歷史上長期作為英國的一部分,伴隨的抗爭亦是無數。本來無心留島的那批愛爾蘭人早就移居北美,島上人口大量流失。偏偏在1846年以及此後的三年間爆發饑荒,靠北美傳過來的土豆剛剛填飽肚子的愛爾蘭人,由於大面積種植的土豆突然間歉收而餓死百萬人口,又一次大的人口消亡。本來不想移民,在饑荒面前只能外出另謀生路的又有百萬之巨,再一次人口大流失。此刻,正是英劇《唐頓莊園》裡的愛爾蘭人,司機湯姆在怒懟英格蘭貴族的時候,看完這些歷史背景你應該能理解一二了。
此後愛爾蘭爆發過數次反抗,但顯然不等到一個大帝國的衰落時刻,或者說不等到“外力”一切都是妄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儘管當時英國已經意識到要適當給愛爾蘭一些自治權,以換取內部的安定,但捲入一戰這個“絞肉機”後就沒心思考慮那些了。1916年正當英軍在歐洲拼命的時候,愛爾蘭要求獨立的勢力所展開的游擊戰也正如火如荼。1918年愛爾蘭議會召開,宣佈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
英國一開始堅決不予承認,但一戰留下的傷口必須得繼續舔,要不容易發炎。在不甘心中掙扎了兩年,終於選擇與愛爾蘭簽訂協議,當時全島五十八個郡的一多半,也就是三十二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北部二十六個選擇繼續留在英國,英國的國名也因此由一戰前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愛爾蘭方面此後爆發了內戰,原因是本來在遊擊期間就分成好多方勢力,此刻和英國簽完協議了,又分成了兩大派,一派支援協議,一派堅決要求全島統一,直到1923內戰才結束。而接下來,內戰的勝利者德瓦勒拉,又將面臨一個更大的挑戰,二戰。
在戰爭爆發前夕,德瓦勒拉就明確表示了愛爾蘭的中立立場,但弱國無外交,英國對其拉攏不成轉為孤立、德國對其拉攏不成轉為轟炸。擺在愛爾蘭面前三條路,入軸心,英國就在身邊盯著;入同盟,又不甘心跟在宿敵英國身後;只能走最後一條,也是最初就選好的那條路——中立。其實這個過程中,德瓦勒拉也是出現過搖擺的,比如二戰前期,明顯德國佔盡上風,德瓦勒拉與德國駐愛爾蘭使館交流密切,德國還一度送來一批武器裝備,要不是英國海軍無處不在,估計德瓦勒拉真敢收下。而到了二戰後期,局勢已經非常明朗,同盟國勝利將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此刻像歐洲其他幾個“舵轉得快”的國家那樣,趁機撈一張戰勝國身份門票的想法也不是沒有,但德瓦勒拉的這些想法都被丘吉爾看的透透的,仗要打完了想入同盟,難。
二戰馬上就要結束時,1945年4月12號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德瓦勒拉跑到大使館去弔唁;月底納粹魁首希特勒自殺,他也跑到德國大使館去弔唁。愛爾蘭從英國獨立出來,德瓦勒拉是核心人物,二戰中保持中立,他仍是核心人物,各位看官覺得該如何評價?
二戰結束後第三年,愛爾蘭宣佈退出英聯邦,到1973年正式加入歐洲共同體,經濟方面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模式,鑑於一直貧窮落後的歷史,準確地說是開啟快速追趕模式。1998年愛爾蘭全民公投,在自己的憲法中刪掉了對北愛爾蘭聲索主權的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