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肯定很早便聽說長津湖戰役了,有些人的研究還很深。不過問問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便會發現,其實有很多人對這場戰役是不瞭解的,甚至有人乾脆就沒聽說過。說起抗美援朝戰爭來,實際上能聊幾句的也不多。
在這個國慶節假期,隨著電影《長津湖》的熱映,很多人在影前影后都關注到了這場戰役,這顯然是很好的。比如最近就有不少朋友來問筆者,這場仗到底是怎麼打的,電影符不符合實情等等。這就說明大家感興趣的不僅僅是電影,而是由電影引申到了真實歷史中,這也是一個好現象。
所以我們一直在說,電影不僅僅是藝術作品,它在很多方面是可以起到引導作用的。我們也藉著大家關注電影的點,去講一講真實的歷史。
比如在電影《長津湖》中,我們發現有的志願軍是戴著鋼盔的。關於志願軍戴鋼盔的問題,之前《金剛川》上映的時候我們談過,這裡我們再結合9兵團的實際和一些歷史照片來聊一聊。
之所以談這個,一個是因為戴鋼盔的志願軍跟以往大眾潛意識認為的志願軍形象不一樣;還有一個是因為網上有的解讀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綜合來聊聊。
在志願軍的大多數形象中,不戴鋼盔,這個大家都知道,也不用多強調。而關於第二點的解讀錯誤是筆者發現有博主稱,志願軍的鋼盔是在跟美軍的戰鬥中繳獲的。其實很明顯電影中志願軍戴的是日式鋼盔,即便繳獲也應該是用美式鋼盔。
實際上,志願軍的日式鋼盔就是自己帶過來的,因為我軍當時本來就裝備和使用著鋼盔。
受很多文藝作品的影響,大眾普遍認為我軍在戰爭年代是不戴鋼盔的,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當時我軍的裝備條件很差,即便是子彈殼也要撿回來重複使用,繳獲了鋼盔怎麼會不用呢?
早在紅軍時期,幹部團就曾配備過鋼盔;而到抗日戰爭時,各部隊在對日作戰中也繳獲了一定數量的鋼盔,這些鋼盔也是要使用的。
不過想繳獲一頂日軍的鋼盔並不容易,首先日軍並非人人都戴鋼盔,其次必須是打死日軍後還控制了戰場,才能繳獲鋼盔,最後是這個鋼盔必須沒有損壞,才能夠使用。
比如打了一場阻擊戰,打死打傷幾十個日本兵,但可能一頂鋼盔都繳獲不到,因為阻擊任務完成後就要撤走了,戰場不是我們控制,便繳獲不到鋼盔。只有絕對的殲滅戰中,才能繳獲到鋼盔。
所以一頂繳獲鋼盔的背後,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也正因為繳獲的不易,一般繳獲到鋼盔後都是優先配給機槍手、擲彈筒手和有限的炮兵。
後來鋼盔繳獲越來越多,有的精銳連隊也裝備了鋼盔,所以我們現在也能看到整建制八路軍佩戴日式鋼盔的老照片。
到解放戰爭時,作戰的規模更大了,繳獲數也就越多了,不光槍械如此,鋼盔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國軍中其實大部分部隊是沒有鋼盔的,這一點跟大家的想象可能不太一樣。
大家潛意識中的國軍形象多受影視劇的影響,認為應該是國軍士兵人人戴鋼盔。
其實國軍中的美式鋼盔數量不是特別多,它反倒是戴日式鋼盔的情況更多。因為國軍接收了131萬日軍的武器裝備,相應的日式鋼盔的使用就很普遍。甚至在不少美械部隊中,其實也是美式盔和日式盔混用。至於有的雜牌部隊和新建部隊,是沒有或很少配備鋼盔的。
所以我們在解放戰爭中,殲滅了800多萬蔣軍,但並沒有繳獲到相應數量的鋼盔。不過這個比例雖然沒有特別高,但絕對數仍然是不少的,因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少解放軍戴著繳獲鋼盔作戰的老照片。
我們這裡所談的是長津湖戰役中的9兵團,該兵團下轄第20軍、26軍、27軍,其中20軍、27軍都是非常精銳的部隊,戰績大,繳獲也大,戰鬥中佩戴鋼盔的情況就很多。
這是1946年膠東軍區第6師歡迎東江縱隊北上時的一幕,這裡的第6師是膠東軍區第二次組建的6師,後來發展為27軍80師,也就是圍殲美軍北極熊團的主力部隊。從時間點來看,這些日式鋼盔是膠東部隊在抗戰時期就繳獲的。
歡迎南方兄弟部隊的到來是很隆重的事情,從膠東老八路們整齊列隊,頭戴鋼盔的形象來說,起碼我們也是認為戴著鋼盔是很威武、精銳的形象(後來開國大典閱兵,受閱方隊也是頭戴鋼盔)。
1946年,膠東軍區第5師(第二次組建)13團第6連在戰鬥中。這個5師就是後來的27軍79師,13團便是大名鼎鼎的“濟南第一團”,可見也是有鋼盔裝備的。
而從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看當時膠東主力部隊的進攻隊形,注意衝擊、掩護、指揮、觀察,是一體的,而不是一衝就算了。
再給大家看一下,攻佔據點的隊形是怎樣的,請注意任何衝擊都是要有火力掩護的。
在蘇中作戰中,我軍的戰鬥英雄,也是全員戴著鋼盔。
膠東部隊中,頭戴鋼盔的機槍手,可見當時機槍手頭戴鋼盔是很普遍的現象。
戰鬥中俘虜的蔣軍一部及繳獲的美式武器裝備,主要蔣軍即便是美械部隊,其實也並非人人都戴鋼盔。
山東我軍火力陣地的一角,擔負火力支援任務的技術兵普遍也是戴著鋼盔的,但步槍手則還是布帽。
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的重機槍陣地,機槍手也是佩戴鋼盔。
孟良崮戰役中,華野9縱的步兵衝上高地,可見其中有的步兵也戴鋼盔,華野9縱就是後來的27軍。
1948年濟南戰役中的華野92式步兵炮陣地,可見炮兵也是頭戴日式鋼盔。在濟南戰役中,華野第9縱隊戰績突出,主力第25師73團被授予“濟南第一團”榮譽稱號,這個團就是後來的27軍79師235團。
這裡就是濟南第一團當時的戰士們,可見鋼盔的裝備率很高,已經遠遠超過了技術兵佩戴鋼盔的程度,而是步槍兵都普遍有鋼盔了。
淮海戰役中,我軍解放徐州後入城,這支部隊幾乎全員戴著鋼盔。
在彩色影像資料中,我們看到當時解放軍戴鋼盔的形象便更加真切。
這是國軍士兵在繳械,其鋼盔也是日式盔,相對於繳槍的數量而言,鋼盔的數量就少了很多。
我軍當時繳獲鋼盔後,除了零散裝備給技術兵外,就是集中使用,尤其是集中到精銳部隊和突擊隊中使用。所以我們集中的精銳分隊,在武器裝備水平上也往往要壓過蔣軍的精銳部隊。
這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一張解放軍的彩照,其實就是三野的戰士。現在網上有一組解放軍在渡江戰役時的彩照,部隊頭戴鋼盔的形象有很多。
備戰訓練中的解放軍戰士,頭上的日式鋼盔也很明顯。
其實我們現在去看當時三野的戰地照片,會發現當時三野部隊裝備鋼盔的情況非常普遍。其中有一部分鋼盔是抗戰時期繳獲日軍的,主要部分則是繳獲蔣軍的。
因為華東方面蔣軍集結的精銳部隊較多,相對配備的鋼盔也比較多,其被殲滅後,我軍的繳獲數就很大,所以三野精銳部隊的步兵很多都戴上了鋼盔。
作為三野精銳部隊中的第20軍、第27軍等部,在1950年備戰渡海作戰時,肯定也是佩戴了大量鋼盔的。
那麼在長津湖作戰時,9兵團所屬部隊有沒有帶上這麼多鋼盔呢?
現在關於長津湖戰役的歷史照片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9兵團所帶的鋼盔並沒有像之前國內戰爭時那麼多。
因為當時作戰任務非常緊急,入朝時戰士們為了趕時間,都是多背彈藥和糧食,甚至因缺乏寒區作戰經驗連冬裝都留下了。鋼盔雖然不重,但戰士們肯定是寧可多背點子彈的。
所以在真實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應該沒有帶多少鋼盔。不過在電影《長津湖》中也並沒有出現志願軍部隊大量佩戴鋼盔的情況,只有迫擊炮手等少數人有鋼盔,這個其實沒問題,也是完全說得通的。
因為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志願軍確實有部隊帶鋼盔到朝鮮了,比如最著名的跨過鴨綠江那張照片,有戰士身後背的就是鋼盔,不過這不是9兵團的部隊。
在志願軍烈士的遺物中,也有日式鋼盔。當然,圖中的志願軍戰士是65軍的部隊。
不過這些都沒關係,因為這已經說明了當時志願軍的確有步兵部隊在佩戴鋼盔作戰,而且實物就是日式鋼盔。
那麼在長津湖戰役中,也有少量志願軍的炮兵、機槍手帶著鋼盔入朝,這其實也說得過去。
畢竟像9兵團那樣的精銳部隊,本身確實裝備了大量鋼盔,即便是情況特殊,緊急入朝,但仍然帶著一小部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