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1小時,排隊4小時”,這個“黃金週”讓以純電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略顯尷尬。然而,尷尬的卻遠不止“人從眾”下的車在囧途。
難言線上的幸福指數
早些時候,為了緩解高速出行充電難的疑慮,交通運輸部在“黃金週”前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曾表示,截止今年9月,“續航工程”已在高速服務區內新增400餘根充電樁,使其保有量達到了近11000根。另外,全國高速路段新配備帶有充電樁的服務區近百個,保有量達到2300餘個。
然而,面對浩浩蕩蕩的電動汽車出行潮,這些數字顯然有些杯水車薪。
根據國家電網釋出資料顯示,僅僅在“黃金週”的第一天,高速公路充電設施的充電量便達到了142.92萬千瓦時,是日常充電量的4倍。與之對應的不僅是漫長的充電等待,更是令人抓狂的“候充”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儘量避免排隊充電的漫長等待,不少車主選擇不聽音樂、不開空調等,進一步拉低了出行路上的幸福指數。
充電甚至成為“奢望”
事實上,近段時間裡,關於電動汽車的不利訊息一直不絕於耳。
自9月以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已有半數轄區內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這在基建趨於完善的當下著實令人費解。
根據多方分析,此次大規模的“拉閘限電”是由於我國高速增長的社會用電量與相對滯後的發電裝機量間矛盾所致。
其實,自去年底開始,我國南方地區便已出現零星的“拉閘限電”情況。一方面,工業發展拉動用電量快速上升;一方面。極寒天氣增加了用電負荷。不得已之下,只能透過“限電”進行調控。
然而,大面積的“拉閘限電”並非只是針對商業配套單位,生活用電方面也被連帶波及。在此期間,部分電動汽車無法滿足充電需求。原本行駛在路上的電動汽車紛紛“爬了窩”。
結合今年夏季,全國日用電量刷新歷史紀錄,11個省級電網負荷創新高等情況的出現,新能源汽車的日常充電很可能在部分時間內難以保證。而滲透率與日俱增的電動汽車也勢必給我國電力系統造成不小的壓力。
中汽協資料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平均滲透率保持在10%以上增長。與整車產能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滯後的配套產能和發電總量,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只有解決了這一點,電動汽車的囧途之道才會成為坦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