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臺釣魚竿由於結構和尺寸的特殊性,同款魚竿很多節是能互換使用的,比如3.6米的和4.5米的前三節就可以互換使用,5.4米、6.3米、7.2米手把節前通用。從生產的角度能節約很多成本,但是這就使得調性設計的時候需要妥協,因為不同尺寸魚竿如果模具被卡死之後,透過碳布調整的空間就有限了,而且大部分魚竿其實碳布就是確定的(成本定死),所以轉輾騰挪的餘地很小。這就導致同一款魚竿不同尺寸調性差距明顯,也因此產生了“黃金尺寸”的說法。為什麼以前3.9米經常出黃金尺寸?因為它的長度需要獨立模具開發,尤其是全套產品沒有4.8米的情況下。
綜合竿銷量最大的是4.5和5.4米兩個尺寸,所以商家會死保這兩個尺寸的調性,其他的衍生尺寸就稍微“妥協”一下,大物系列7.2和8.1米是主力軍,原理相同。這就是為什麼鄧剛釣翹嘴這種子線不過2號的魚,非要用浪尖大物、千川鯉四代這類大物竿的部分原因。這並非是天元的問題,而是市面上主流的輕量化長尺寸魚竿幾乎沒有能打的。
有釣友問:如果商家想做獨立模具的全尺寸魚竿,有可能嗎?
幾乎不可能!哪怕是國內幾家頂級工廠,獨立設計每一個尺寸,並且耐心搭配模具調整,也許湊巧因為自身儲備的模具足夠多能湊齊,不要額外購買增加成本,但是售後的配節能讓你欲哭無淚,因為原來互換節的設計能讓售後簡化,配節庫存少,生產效率高。獨立模具意味著你需要準備大量的素材扔那,這對於資金的壓力是巨大的。達億瓦禧瑪諾都只有高階系列用這個形式,而且尺寸極少。釣友能忍禧瑪諾配節4個月,他們能忍你?”
這也是為什麼我給了5米的鯽魚竿N5一個好評,但是同時擔憂了一下它的售後。魚竿是批次化工業產品,不是我今天需要某個尺寸就去做兩節,明天又需要另外一個尺寸再去做兩節,它一做就是一批,量小成本分攤太高,而且批次之間差異很大。不過現在看來暫時這款魚竿還沒有人配不到節。
如果只談功能,20元/米的魚竿足夠日常釣魚需求;如果只說基礎成本,100元/米足夠覆蓋市面上主流素材,但是如果算上各種均攤成本,高階產品不賣你千把塊可能就虧本了。現在魚竿製造技術的高低差距已然不大,真正的差距在於調性設計和對釣魚的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大師魚竿如此熱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