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開過豪車還是坐過豪車的人,基本都會達成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豪車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就超速行駛了,而此時車內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卻不會察覺到任何異樣。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豪車的動力更強勁外,其實更多是因為豪車能帶給車內駕乘人員更慢的主觀速度感受。於是不少人便將豪車時速感知慢的原因歸結在了“減速玻璃”的配置應用,可實際卻並非如此!
自從玻璃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所謂的“減速玻璃”一說。至於當年央視把中國高鐵上的窗戶稱之為“減速玻璃”,其實是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因為高鐵上被稱為“減速玻璃”的車窗,與汽車玻璃根本就是同一個物種,名為“安全玻璃”,是一種在兩層鋼化玻璃中間加入PVC膠片(可以理解為塑膠),以此來保證玻璃碎裂時不會四散開來,進而對車內外人員造成傷害的玻璃(普通汽車上的單層玻璃,採用的也是“安全玻璃”的三層式結構)。
“安全玻璃”具有優秀的光學效能和透光率,同時還不會產生光學畸變現象,能夠非常真實地反映外面的景物形態與執行狀態。而正是因為具備很強的真實還原性,所以安全玻璃並不會具備任何的減速效果。
既然不存在減速玻璃,那麼“減速玻璃”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大多數80、90後朋友第一次聽到減速玻璃的說法,應該是在大約20年前。當時轎車剛剛在中國普及,而此前老一輩的司機,大多以駕駛麵包車、卡車為主,當他們開上小轎車後,便突然發現開小轎車的速度感要明顯比卡車慢,但由於他們不能用科學原理來解釋這種感官差異,於是便自圓其說般地創造出了“減速玻璃”這個看似解釋得通,實則很荒謬的名詞......
既然不存在減速玻璃這種產品,那為何豪車總會給人一種車輛感官速度較慢的錯覺呢?要想探明其中的原因,咱們首先得弄清人類到底是如何感知車輛當前時速的。大家做好準備,因為接下來的結論可能會顛覆不少人的三觀:根據嚴謹的科學論證,人類自身並不具備感知速度的能力。看到這,肯定有不少讀者要反駁了:“我明明是可以感受到車速的呀!”
實際上,大家所感知到的東西,其實並非是車輛行駛時的速度,而是車輛加速時所產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是速度變化的速率。
在我們的身體中,負責感知重力加速度的器官,實際上是來自耳朵內部的一個被稱作“耳前庭”的小東西。簡單從原理上來說,耳前庭的內部擁有三對能夠感受角加(減)速度的半規管(上圖紅框),以及感受水平、垂直加減速度變化的橢圓囊和球囊(上圖白框)。因此,大家可以把耳前庭看作是保持人類平衡的五軸雲臺或者陀螺儀。
那麼當車輛維持一定速度巡航,不再進行加速,也就是加速度為零時,人類的耳前庭就會因為感受不到加速度的變化,進而無法感覺到車輛在向前行駛了。舉一個很好理解的例子,大家跟我一起回想一下坐飛機時的感受。當飛機在高空巡航時,雖然飛機連同座位上的你正以700-900km/h的速度向前飛奔,但我們卻能怡然自得的看書、聽音樂,而完全感受不到速度的存在。
看到這,那些剛才堅持自己能感受到車速的朋友應該又按耐不住要反駁了:“我在開車時,就算車輛處於巡航行駛狀態,我也照樣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速度”呀!”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是因為車輛行駛的路面並非是純平無凹陷且筆直所導致的。車輛在行駛時的上下顛簸以及左右側傾,便可以使內耳前庭感知到縱向和橫向的重力加速度。此時再加上視覺系統根據窗外景物的移動速度,以及聽覺系統收聽到的環境音,人類的大腦就可以把這些資料代入經驗估算出相應的速度了。
但也正是因為速度是根據經驗估算得出的緣故,所以當駕駛員換上一臺與日常代步車型不同級別、價位的車後,便會不可避免地對速度產生感知上的誤差了。
在搞清楚人類如何估算車速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聊聊豪車為什麼普遍會給人一種開起來速度很慢的原因了。仔細閱讀上文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主觀速度感受的形成,無外乎就是受視覺、聽覺、震動這三個方面的影響,首先咱們來說視覺。
雖然眼睛是人類感知外界最重要的器官,可事實上人眼就像是ACC自適應巡航系統裡的攝像頭一樣,它的工作只是採集訊號,自身並不具備處理視覺影像的能力,真正負責分析和理解訊號的器官,其實是我們的大腦。而我們的大腦看似運轉嚴謹,但事實上跟電腦這種具備超高處理精度的“人造物”相比,人類的大腦則很容易被外界狀態所迷惑,從而出現感知、計算上的錯誤。
比如上面這張圖中的白色格子,明明始終都是處於勻速運動狀態,但當中心區域被黑色長方形遮住時,大腦就會被幹擾,併發出一種白色格子運動速度加快的錯誤判斷。而大腦之所以會感覺白色格子速度變快,是因為當圖片中心被遮住後,我們第一眼看到白色格子時的距離便大幅縮短了,這種更短的執行軌跡,會讓大腦產生一種來不及處理的緊迫感,從而加快了對白色格子運動速度的主觀判斷。
反之,如果將圖片的兩邊擋住,只留下中心區域,我們的大腦便會發出白色格子移動變慢的訊號。透過上述現象,我們就可以總結出視野層面對於主觀速度判斷的規律了,即人類視野左右兩側靜止的區域越大,人類的主觀速度感受就會越慢。而將這個規律應用在車上就是,駕駛員坐的位置越靠後,內飾佔據駕駛員視野的面積越大,駕駛員就會感覺車輛的行駛速度越慢。
正是基於這個規律的發現,所以在賽車上,座椅的位置都會故意設定的更加靠後,從而降低車手比賽時的速度感,併為車手的大腦留出更多的反應時間來提升圈速。
除了座椅的前後位置會對速度感產生影響外,座椅的離地高度也會影響駕駛員對於車輛行駛速度的主觀判斷。2004年,美國交通研究委員會做了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駕駛員的坐姿越高,他們在行駛當中感覺舒適的時速區間就會相對提高。而當調低坐姿後,他們在行駛當中的車速,便會不自覺地比高坐姿時平均低了6km/h。即駕駛者的H點(人體軀幹與大腿的連線點)離地面越近,駕駛者對速度的主觀判斷就會越快。而這也正是卡丁車開起來速度感很強的原因之一。
那上述的座椅離地高度,以及座椅靠後又和豪車有什麼關係呢?在座椅離地高度方面,由於豪車的車輪半徑會明顯大於普通家用車,像是賓士S級、寶馬7系這樣的D級車,輪胎半徑都會達到35cm以上,而像是普通家用轎車的輪胎半徑則只有31cm左右,因此最終僅車輪這一項就會導致座椅離地高度差出4cm。更別提像是勞斯萊斯幻影那種車輪半徑達到39cm,座椅離地高度等同於SUV的轎車了。因此雖然大家都是轎車,但高級別豪華車的H點是要明顯高於普通家用車的。
而在座椅前後位置方面,由於豪車通常會採用縱置發動機+縱置變速箱的結構,因此豪車儀表臺的縱向長度也會因為縱置變速箱的關係被拉長。這也意味著身高相同的駕駛員,在豪華車上要比在普通家用車上離擋風玻璃更遠,從而擴大了視野範圍內左右兩側靜止部分(內飾)的佔比,降低了駕駛者的主觀速度感受。此時再加上相對較高的坐姿,因此豪華車僅在視覺層面就與普通家用車拉開了不小的速度感差異。
說完視覺,下面咱們再來看看聽覺是如何讓我們對速度產生誤判的。相比起視覺對於不同駕駛員近乎無差異化的影響而言,聽覺對於感官速度的影響就跟駕駛員平時主要開什麼車,並且透過這臺車建立起的噪音水平基準息息相關了。如果你平時開的是隔音較差的普通A級車,那麼日積月累,你的大腦便會熟悉這臺普通A級車在各個時速下所產生的噪音大小。同時,當你駕駛這臺A級車行駛達到一定里程後,基本也可以憑藉噪音的大小就判斷出車輛當前處於哪個時速區間了。
而正是因為這種噪音基準的存在,所以當普通A級車車主去駕駛隔音效能強幾條街的豪華車時,二者在聽覺方面的差異便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駕駛者對車速的誤判了。假設豪車在120km/h時速下的噪音等同於普通A級車80km/h的噪音。那麼對於習慣駕駛普通A級車的駕駛員來說,豪車以120km/h行駛時大腦就會錯誤地以為是在以80km/h的速度行駛,進而產生豪華車主觀速度更慢的錯覺。
說完了視覺和聽覺後,最後咱們再來看看震動是如何讓人類對速度產生誤判的。上文我們已經講過,當車輛勻速直線行駛時,由於加速度為零,人類是感受不到速度的。所以這時人類就只能透過縱向G值的變化,也就是路面坑窪對車輛造成的顛簸來判斷車輛當前的行駛狀態。如果顛簸的資訊越強烈,那駕駛者便能更明確地感知到車輛處於行進狀態當中。如果顛簸越趨近於0,那駕駛者就越難從震動層面感知到速度的存在。
對於汽車而言,懸架調校越硬的車,震動勢必就會越多,因此駕駛者便能感知到更強的速度感。反之,懸架調校相對較軟的車,震動就會變得更加舒緩、柔和,駕駛者便不容易感知到速度的存在,進而形成主觀速度感慢的判斷。
眾所周知,豪華車為了提高舒適性,大多都會採用相對柔軟的懸架調校,以過濾掉路面上更多的震動,從而帶給車內人員更舒適、從容的駕乘體驗。因此在駕駛豪華車時,震動的減少會降低駕駛者對於主觀速度的判斷,進而誤以為車輛擁有更強的可控性,最終降低駕駛員高速行駛時的緊張感。
反之,對於跑車、運動型車,或者主打駕駛樂趣的家用車而言,工程師則會為了營造比實際速度更快的駕駛感官體驗,在車上使用更加堅挺的懸架調校,促使車輛在遇到顛簸時產生更緊湊的縱向G值。這也是一些人改完絞牙避震後,誤以為車速變快,甚至動力更強的原因!
綜上所述,更高的坐姿、離風擋更遠的距離、更安靜的座艙、更能隔絕路面資訊的避震,加在一起便賦予了豪華車更低的主觀速度感受。因此,如果大家哪天偶然開上了親戚朋友的豪車,或者自己暴富換了輛豪車的話,一定要多加留意,避免超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