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有超過1/4的抗腫瘤新藥由國內研發,中國抗腫瘤藥研發進入了快車道。”近日,一場臨床腫瘤學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今年,《自然》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了2016年至2020年,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批准的52種新的抗腫瘤藥物,其中有14種是在國內研發成功的。
孫燕介紹說,中國臨床腫瘤協會是最活躍的專科一級學會之一,1997年成立後,就與歐美國家、亞洲的姊妹學會建立了協作關係,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很好地服務了中國的臨床腫瘤學研究。在衛健委領導下,中國臨床腫瘤協會先後組織專家制定了39部我國常見腫瘤規範。這些規範基本上每年都會更新,為病人和家屬提供了最新、最好的診療選擇。
進入新世紀,中國臨床腫瘤協會開始參與國際臨床研究,加快追趕國際研究者的步伐,不斷在各種會議上發出“中國好聲音”,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7年,中國正式加入ICH(藥品註冊技術規定國際協調會議)。ICH是歐洲、日本及美國三方藥品管理部門及三方製藥企業管理機構,主要目的是在不影響藥物品質、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原則上,加速全球新藥的研發及上市。“加入ICH,標誌著我國進入國際新藥研究的第一梯隊。”孫燕說。
中國臨床腫瘤協會和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簡稱中國藥促會)有很多合作,中國藥促會面向醫藥衛生企業、藥物相關研究結構和大學、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制定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GCP),保證臨床試驗過程的規範,結果科學可靠,保護受試者的權益並保障其安全,促進新藥應用於臨床。
“腫瘤治療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藥物的進步,中國臨床腫瘤協會和抗腫瘤藥的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合作。”孫燕說,“從化療藥物到靶向藥物,我們的創新藥物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抗腫瘤藥物的增多,大大改善了我國的診療水平。”
孫燕認為,我國新藥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利好和科研環境的改善,吸引了一批出國深造、學有所成的人回國創業;二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能夠承擔將研究成果很好地轉移轉化的任務;三是藥監部門做了很多重要的改革,促使我國創新藥物研發迅速發展。
“創新藥物要從質量和數量上雙雙提升。”孫燕說,“據最近的統計,2020年,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共接受臨床試驗申請9768項,其中60%為抗腫瘤藥申報,抗腫瘤藥物已經成為最活躍的新藥研發領域。”張雙虎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