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龐大理論體系中,常以陰陽來劃分人體,一是熱性體質,二是寒性體質,前者遇溼則為溼熱,後者遇溼則為寒溼,因此溼氣重也需要辨證施治。
何為溼熱?
中醫將自然氣候分為風、寒、暑、溼、燥、火等六氣,若其使人患病則稱為六邪,溼熱就是六邪之中的兩種相互交織而成,致使五臟六腑以及全身經絡執行受阻,患者主要表現為全身溼熱的病症。
所謂溼邪,有內外之分,外溼多源自居住環境以及自然氣候;而內溼則是身感外邪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往往與脾胃失和有關。溼邪遇熱則為溼熱,溼熱犯體,可使人臟腑功能失調,誘發疾病。
溼熱犯體的三大情況
①溼大於熱:口乾口苦,但不嚴重,舌苔發膩但是不黃;面板、頭髮很愛出油,天氣稍一潮溼就長溼疹。
②溼熱同存:口乾、口苦加劇,舌苔又黃又厚還很黏膩;腹部胖大,柔軟;容易長痘。
③熱大於溼:口乾舌燥,舌體通紅,舌苔幹黃;大便燥結,小便短赤。
何為寒溼?
同理,寒溼就是溼邪遇上寒邪,兩者相互交織,侵犯人體。同樣,中醫認為寒溼也有內外之分,一是外感寒溼,二是內生寒溼。前者多因為受涼或自然環境寒冷,後者則由於寒溼困脾,致使脾胃功能受損,或者脾腎陽虛,寒溼淤堵於身體各部。
若是患者表現為關節、腰背痠痛,難以舒展,多是外感寒溼;若是表現為手腳不溫,畏寒怕冷,胃脘冷痛,腹瀉便溏等病症,則多是內生寒溼引起。
寒溼犯體的主要症候
食少納差,食慾不振,睡醒時浮腫,醒後活動活動,就能緩解,畏寒怕冷,小便清長等,女性還可能表現為白帶清稀,此外這類患者還可能常年手腳不溫,夏天特別耐熱,面色慘淡,沒有光澤等。
如何透過觀察區分溼熱還是寒溼?
1、面部
溼熱:臉上特別愛出油,容易長粉刺、痘痘。
寒溼:臉上也是很愛出油,但是能明顯觀察到,眼瞼浮腫,面色慘淡或者晦暗,眼下烏青。
2、體態
溼熱:消瘦或偏胖皆有
寒溼:多是身形消瘦
3、舌頭
溼熱:舌質偏紅,舌苔發黃,可能幹燥,也可能黏膩。
寒溼:舌質偏淡,舌苔白膩,舌體胖大,舌周有明顯齒痕。
4、二便
溼熱:小便短赤、大便黏膩粘馬桶,嚴重者便秘,或者大便燥結。
寒溼:小便清長,大便不成形,便溏等。
溼熱:喜食冷飲,經常吃一些偏涼的食物。
寒溼:喜熱飲,進食生冷食物後常有不適。
5、出汗
溼熱:非常容易出汗,汗味較重,更有甚者,會出現黃汗。
寒溼:常年手腳冰涼,夏天非常耐熱,極少出汗,或者壓根不出汗。
如何調理溼熱或是溼寒?
1、溼熱犯體
(1)飲食調理:
茯苓薏仁山楂飲——健脾滲溼,凝血安神,減脂
決明子山楂茶——健脾養胃,緩解便秘
山藥薏米赤小豆粥——健脾益胃、利水滲溼
(2)起居調理:早睡早起,熬夜只會加重陰虛火旺的症狀。
(3)忌菸酒
(4)適時適量適當的運動
2、溼寒犯體
(1)茯苓蜂蜜茶,暖身散寒。
(2)生薑或艾葉或米酒泡腳——活血散寒(不宜久泡,損傷陽氣)
(3)體育鍛煉,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