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不知不覺,又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寒露。 這也意味著,深秋已經來臨了。
天氣開始從涼轉變為寒,晝夜溫差變大,萬物隨著寒氣的增長而蕭條、凋落。此時,若不注意保養身體,則很容易致病或引起舊病復發。 因此,寒露養生,應順勢而為。
防秋燥,飲食少辣多甘 秋季一到,尤其是寒露前後,空氣中的水分減少,漸漸趨向乾燥,這導致人的身體也開始缺水,變得乾裂不適。 想預防秋燥並不難,大家不妨在日常做好以下幾件事,與乾燥說拜拜。
1、補充水分
每個成年人每一天的攝水量應是2~3升左右,但由於日常很多食物中都含有水分,因此約攝入1.6升的水量即可。 不過,僅僅透過喝白開水來補充水分,對於乾燥的秋季來說是不夠的。 圈圈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白天補充一點鹽水,晚上則喝一杯蜂蜜水。
這一個方法,不僅可以補充人體所需水分,還可以防止便秘,起到養生的功效。
2、多吃“溫潤”的蔬果
寒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更乾燥了,有些人的身體可能會出現咽乾舌燥、鼻燥等症狀。 一些新鮮蔬果中富含水分、纖維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夠滋潤咽喉、緩解燥氣,對防止“涼燥症”大有裨益。
水果:梨、柑橘、柚子、柿子、烏梅等;蔬菜:蘿蔔、冬瓜、蓮藕、海帶、山藥等;藥材:銀耳、百合、沙參、玉竹等;堅果:芝麻、核桃等。
3、拒絕煎炸、辛辣、油膩食物
這個季節很容易“引火上身”,一旦吃了太多煎炸、辛辣、油膩的食物,可能會引發咽喉腫痛、流鼻血等上火的症狀。 因此,大家在飲食上避免吃太多刺激性食物,保護好腸胃與咽喉。尤其是老人,應多吃溫食,用粳米煮熱粥喝,有健脾益氣之效。
4、每日保溼護膚
深秋的冷風滲人,面板肯定會遭受到“打擊”,一不小心就有細紋裂開、變得皺巴巴的。 特別是面板較薄、易敏感的朋友,要注意選用滋潤型的面霜、護手霜、身體乳,“餵飽”肌膚所缺的水分。
驅寒保暖,護好身體3處 除了防秋燥之外,驅寒也是關鍵。人的身體易遭寒氣入侵,若沒有及時保暖,身體多處部位將“埋下”隱患。
脖子:血管、穴位多
如果你感覺脖子後側發涼,很可能就是受寒了。 人的脖子神經血管、穴位多,一到了秋冬天氣,寒冷會導致區域性的肌肉保護性收縮,脖子的張力增高,血運減少,從而傷害脖子,增加區域性疼痛感。 天氣微涼時,可選擇佩戴絲巾,等更寒冷時,應穿高領的衣服,做好保暖工作,可以避免脖子部位的血管受寒。 此外,堅持早睡早起,蓋好被子,左右側臥、仰臥的姿勢交替變換,對脖子也有好處。
腰部:不注意保暖會加重症狀
若腰部受到寒風的侵襲,容易引起腰痛,時間一長,到了陰雨天氣、寒冷天氣便會發作,加重病症。 況且,後腰兩側是腎臟,腎臟也喜暖厭寒。 保暖腰部,一方面,可透過按摩腰部至微微發熱,有利於促進血液迴圈,疏通寒氣;另一方面,也可以試試貼暖寶寶或泡熱水澡。
足部:易受冷刺激
民間俗語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意思是說進入白露時節天氣轉涼,自此不宜赤膊露體。
到了寒露時節天氣更冷,就需要注意足部的保暖。
足部與五臟關係密切,若保暖不當,腳部受寒,那麼五臟也隨之受損。 在此,建議大家睡前按摩腳心,從腳跟慢慢搓揉至腳心,反覆用力均勻搓揉,直至腳掌發熱為止。 另外,睡前泡一泡腳,可加入陳皮與生薑,尤其適合體質虛寒、四肢冰涼的人。 最後,大家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好好度過深秋,一掃陰鬱!
【來源:蔡甸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