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事博物館的“南海西行:絲路沿線的河岸與海洋文明”可能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廣州最被低估的一個展覽。
展覽開篇的阿富汗金王冠已經足夠炫目了,但在這個展覽裡,除了大把的貴霜帝國時期金銀器,還有來自古波斯的玻璃首飾、陶器、銅器,希臘羅馬的雕像,以及金燦燦明晃晃的金銀幣。
這些珍貴的文物,難得一見!
“番禺, 亦一都會也”
談及“南海西行”展策展思路,廣州海事博物館館長張珂珂如是說:“將視角從陸路轉至海路,從廣州出發,自海路考察中亞、西亞和歐洲諸地,即將‘駝隊’轉變成‘海船’。”
張珂珂表示,廣州地處南海交通要衝,自古在亞歐文明互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海上絲綢之路(海絲)重要發祥地之一。漢代廣州,也就是“番禺”,在《史記》中被描述為:“亦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漢書》也說:“粵地處近海……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亦一都會也。”在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給廣州帶來了城市的興盛、貿易的繁榮和社會的殷富。”
該展覽中明確了漢代廣州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除了序廳部分展示的《漢書·地理志》關於漢使(黃門譯長)從廣東沿海向西南航行,抵達已程不國(約在今印度半島南部或斯里蘭卡一帶)而返的記載,還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創作了《遙望東方》藝術畫,作為展覽的結尾。
這個展覽最有看點的地方,要算是“域外”。如張珂珂所說,展覽集中了絲綢之路上眾多域外文明,讓觀眾能夠一覽絲綢之路全貌。
阿富汗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鄰邦,公元44年到5世紀中期,這裡處於貴霜帝國的控制之下。在展覽的這個部分,我們能看到最讓人感興趣的展品之一——黃金王冠。它由金和青金石製成,從它上面的橄欖枝葉,我們能看到明顯的希臘風格影響。此外,這個部分還展出了金別針、金項飾、金耳飾、高腳銀盃、貴霜王侯像銅釦等華美的工藝品。
展覽中還展出了公元前14世紀時的精美玻璃珠串和圓形吊墜。館方專家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人類玻璃產品和技術的源頭之一,這裡的人們早在前30世紀便開始生產原生玻璃。大家可以把它們和1954年廣州橫枝崗漢墓出土的藍色玻璃碗做對比——這件玻璃碗是中國出土最早的羅馬玻璃器皿。
此外,還有一種跟中國的印章樣式和用途有點類似,但更加複雜的東西——滾印。館方專家介紹,最早製作滾筒印章(簡稱“滾印”)的是蘇美爾人,滾印上面的浮雕內容生動地展示了當時兩河流域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覽中的《英雄戰爭圖》滾印就是其中的精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