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作品是國人收藏的重中之重。收藏書畫目的人人皆知,但有所不知的是收藏者在收藏一張書畫作品時,也意味著同時收藏了一張宣紙。
書畫家董壽平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從美國回國,針對“紙墨色筆”等方面有個口錄說:……紙質儲存年限是一個世界性問題。董老說他有次去美國國會圖書館,瞭解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兩億四千萬冊,收藏中國古書和中國地方誌書最多,現在的問題是19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書全爛了(即150年以內全壞)。董老問:19世紀以前呢?美圖書館人說,19世紀以前西方的書不壞,因為工業不發達,都是物理處理的紙,像中國古書和地方誌書一樣是不會壞的……那些壞書的原因主要是紙質材料曾用化學處理,用物理處理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董老所見所聞,聯想當今中國宣紙紙質,還會“千年不腐”嗎?如果達不到,綜觀無數的收藏字畫單位和個人,動輒花費十萬百萬千萬,購買一張具有顯赫名頭的書畫作品,沒到三五十年、一二百年,突然發黴了、蟲蛆了、龜裂了、褪色了,如何是好?中國那些屈指可數的頂級書畫大師作品,若干年後有可能因為宣紙質量,成為一張廢紙?
此話並非杞人憂天。19世紀西方圖書的損壞就是事例。推而論之,如果中國宣紙生產再不真正做到表裡如一,真正恢復、完善老祖宗傳統抄制宣紙工藝水平,中國畫水墨藝術真有可能因為宣紙很難逃脫斷代之命運。
探究其因,1893年涇縣小嶺地區宣紙藝人曹廷柱從日本引進先進的、以工業漂白劑用於宣紙原料漂白工藝至今已經近百年曆史了,隨著時代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各種現代機械裝置和化學物品進入宣紙抄制行業。機械打漿淨化,過度過量採用化工產品滲入宣紙工藝產業鏈,除極少數的幾道工序至今還保留手工抄制外,大多數工序早就進入工業化生產,此紙還能“紙壽千年”嗎?
畫家張大千說過:宣紙還是舊紙好。他所說“舊紙”一指宣紙存放時間長,二指宣紙年代越遠,宣紙不曾受到化學汙染。“舊紙”好?一兩句話很難說清。簡單說吧,古人抄制宣紙達到“千年不腐”,首在原料;一沙田稻草無化肥、農藥汙染;二檀皮、燎草(稻草加工成為燎草)加工實打實自然漂白,土鹼(弱鹼)蒸煮,一道接一道工藝慢慢做;三人工打漿,手工抄制,紙藥(揚桃籘膠)分離,撈紙簾縝密,紙質均厚,土坯壠烘烤……
綜觀目前皖省涇縣宣紙生產業,無論國企還是私企,沙田稻草殘留化肥農藥,檀皮、燎草(原料)均採用化工產品漂白,純鹼蒸汽蒸煮,機械破碎,化學分離,蒸汽鐵板快速烘烤,……抄制工藝一減再減……“欲速則不達”,據有關方面推算,此法生產的宣紙壽命,難過二三百年,還需考量書畫承受顏料、墨與水對紙質的浸蝕,承受筆在紙上擦、塗、皴、厾等損殘……上世紀七十年代,宣紙生產經營者基本上還能守住宣紙原料底線,故宣紙質量很好。八十年代末至近幾年,涇縣除幾家比較正規的宣紙企業外,像丁家橋大大小小上百傢俬家作坊,在利益面前漸漸喪失宣紙用料底線,宣紙用料更加亂七八糟,不忍卒讀。
中國宣紙如果想要抄制像明清一樣的高品質的宣紙,無論原材料還是抄制工藝,只要努力是能夠達到的,問題是誰願意做?誰願意作出這種犧牲?
為什麼中國目前沒有出現五十年代初像齊白石先生那樣為中國宣紙質量擔憂、而奔走呼號的書畫大師?筆者曾與多家宣紙廠老闆私下交流說:你們一個個身家千萬,能否在這方面做點奉獻,專門建造特別車間,不要“掛羊頭賣狗肉”,真心實意恢復傳統工藝抄制宣紙?從皖南各縣首先購買千畝沙田,專門種植高杆水稻,不施農藥化肥,其稻草然後專人收購,專門加工,不摻一點水分按照明清(清中期)涇縣小嶺宣紙抄制工藝程式,一絲不苟抄製出真正的“物理性質”的宣紙,然後請中國一流的書畫大家在其紙上書畫,讓中國宣紙的國畫藝術得以永久儲存,功德可謂無量啊!
他們也實話實說:如果真想抄制具有明清質量的宣紙,辦法還是有的,很多廠家也曾想做,但始終不敢做,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還需三五年週期才能見效,高成本投入必然要提高宣紙價格,高價位的宣紙還有市場嗎!最重要的是誰相信呢!是否又在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
一張宣紙質量好壞,具體由誰說了算?是造紙研究專家、還是書畫大家?先說個小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國家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改革程序中,涇縣小嶺宣紙各個私家作坊進行整合成立了國營涇縣宣紙廠,因為種種原因不僅產量少,且質量相當低劣。1953年,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的齊白石先生,向周恩來總理反映後,周總理立刻指示輕工部著手解決宣紙產量和質量問題。
1954年春,輕工部造紙專家赴涇縣宣紙廠進行調研,考慮到宣紙原料生產週期長,輕工部配合涇縣宣紙廠生產科長周乃空(涇縣宣紙抄制技師)決定採用新工藝法,大膽對檀皮、燎草原料實行蒸煮試驗,以縮短宣紙生產週期,提高產量。同年10月,新工藝抄制生產的宣紙出廠後,周乃空攜帶新舊兩種紙赴北京榮寶齋請有關專家和北京著名畫家齊白石、董壽平(在榮寶齋工作)等四五名北京名畫家當場試紙鑑定。第一次試紙,周乃空將新舊兩種宣紙明明白白告訴畫家,請在兩種紙上作畫,事畢,大家異口同聲說舊紙好。第二天再次試紙前,周有意將幾張新工藝生產的宣紙一分為二,在榮寶齋對眾多畫家說:左邊是老紙,右邊是新工藝紙。在場畫家試紙完畢,一致說左邊老紙好,右邊新工藝紙不好。當週說明真相,且將兩種試紙一分為二的撕合縫對齊讓眾人觀看時,弄得眾多畫家都很尷尬。
事後齊白石親手畫了一幅《牽牛花》,送給周乃空表示敬意。這表明,書畫家也不能完全證明宣紙紙質,造紙研究專家也不可能僅靠試驗室儀器以資料分析,證明紙質的優劣,一張宣紙質量優劣,只有抄制宣紙藝人心中有數。
2009年9月30日,涇縣宣紙製作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以,是否能由國家專門組織機構人員,去從事這一千秋大業,使中國書畫藝術不至於因為宣紙質量而受到詬病,使中國當代一流的國畫大師級書畫作品若干年後不至於成為廢紙,不能因為一張宣紙讓中國畫水墨藝術出現歷史斷層。(朱東旭)
來源: 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