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兩個甲骨文符號一一“雈”和“雚”。
由於“雈”和“雚”都與貓頭鷹(鴞)有關,所以先簡單科普一下相關知識。
一、鴞的簡單科普
(一)鴞的分類
鴞形目猛禽,兩眼生在前方,四周羽毛成放射狀,形成所謂“面盤”。
鴞形目下分原鴞科、草鴞科、鴟鴞科。
1.原鴞科,已經滅絕。
2.草鴞科,面盤似猴,又稱“猴面鷹”。草鴞科有2屬12~17種,我國有2屬3種一一草鴞(常見)、倉鴞、粟鴞。
3.鴟鴞科,面盤似貓,又稱“貓頭鷹”。鴟鴞科從北極到熱帶(除南極洲外)都有分佈,約28屬133 種,我國有11屬23種一一常見的是長耳鴞、短耳鴞。
(二)鴞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叫“鴞”,還叫“鴟”(chi1)、“鴟鵂”、“雈”(huan2)、“舊”、“鵂鶹(舊留)”等。鴟鴞頭部大部分長有耳狀簇羽,有的長有的短,有的不明顯,少部分沒有耳羽。
貓頭鷹是典型的“矛盾”鳥,從古至今都是有人愛來有人憎。
1.愛的主要理由:一是聽覺神經發達,夜視能力超強。二是捕鼠為食,農業的益鳥。三是面相威猛,獵殺一擊必中。因為視聽能力超強且晝伏夜出,貓頭鷹在商周以前被認為其有與天地神靈溝通的能力,被奉為神鳥,甚至有專家認為“玄鳥生商”的玄鳥不是燕而是鴞(貓頭鷹)。因為一擊必中的捕獵技能,貓頭鷹又被視為戰神化身。從出土的文物看,商周及以前有很多鴞形器物,比較著名的有:“華夏第一女將”婦好(商王武丁王后)墓和三星堆遺址都出土了鴞尊,二者非常相似。有昌邑王、漢廢帝、海昏侯三重身份的劉賀,其墓(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了鴞鈕玉印,這其實可以看出劉賀的“蠢蠢欲動”:鴞是晝伏夜出、一擊必中,言外之意是蟄伏待機,一擊必中,東山再起。
2.憎的主要理由:一是“惡聲鳥”,“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民間稱其為逐魂鳥、報喪鳥,古籍上還有怪鴟、鬼車、魑魂或流離等稱謂,被當作厄運和死亡的象徵。二是“不孝鳥”,據明代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載,潁考叔對曰:“此鳥名鴞,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明於細而暗於大也。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不過,據專家研究,這是古人的誤會。三是“兇殘鳥”,《詩經•豳風•鴟鴞》“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二、甲骨文中的鴞
甲骨文中至少有兩種符號是表示鴞的一一雈與雚。
(一)雈
雈,音為huan2。
請注意:“雈”是卝字頭(音同冠),不是艹(艸)字頭。卝是頭上長“角”之形,在這裡這個“角狀物”是指鴞的耳羽。大部分的貓頭鷹是有耳狀簇羽的,而且我國常見的就是長耳鴞和短耳鴞。
(二)雚
雚,音為guan4。
請注意:“雚”本來也是頭上長“角”的,是卝字頭,現在是被訛化成艹字頭了。
因為古人是手寫傳抄,有時還是草書行書,所以艹與卝經常混淆,久而久之變成艹卝不分了。
目前中國臺灣省還保持著卝頭雚。
正因為艹卝混淆,古籍上對於“雚”的解釋也是混亂的。有的解釋為貓頭鷹(卝頭),有的解釋為水鳥(艹頭)。
從“雚”的甲骨文看,顯然“雚”是貓頭鷹。
一是有“角”一一耳羽。
二是有“口”一一兩個口表意此鳥叫聲特別:叫聲如哀鳴,笑聲更瘮人,民間稱其“惡聲鳥”。
三是兩口又充當了雙目的角色一一甲、金文中的“雚”就是貓頭鷹的象形符號,非常形象逼真。
而古代因為書寫造成艹卝不分,“雚”被一些名家誤釋為水鳥(水鳥生活在草木茂盛水源豐沛的溼地,所以是艹頭),以至發展成今天的“鸛”。
鸛是大型涉禽,象鶴、雁、鷺,會捕魚。鸛的頭上沒有“角”狀物;鸛無鳴管,一般不發聲;鸛的眼睛沒那麼大。
(三)小結
“雈”是簡版的貓頭鷹。
“雚”是繁版的貓頭鷹。“雚”本是卝字頭,訛化成了艹字頭。
“鸛”是水鳥,“雚”是貓頭鷹,陰差陽錯(艹卝混淆)地發生了水鳥附體貓頭鷹事件。
三、拓展知識
(一)觀
觀,簡化字為“觀”,其古字初文就是來自貓頭鷹之“雚”(卝頭)。
正是因為貓頭鷹的超強視神經,特別是夜視捕食能力,才引申出“仔細看”一一觀察。
(二)其他
一是“權”(權)。前文已提到,鴞在上古被奉為神鳥和戰神,“權”應該是古代部落領導或祭司手中持杖一一鴞頭杖,或杖身上刻有鴞形符號,以代表擁有與天地溝通的神力。
二是“懽”,古同“歡”。這裡使用的應是貓頭鷹討人厭的一面一一哀鳴瘮笑、逐魂報喪。當古人遇到貓頭鷹入宅,都會憂慌驚呼,心生不祥。西漢的賈誼也很信這個,曾寫過《服鳥賦》。所以,“歡”的本意是憂慌驚呼,並不是現在的“高興”。
三是“獾”。在這裡是借用了貓頭鷹“晝伏夜出”的習性。獾,野豕,又稱狗獾/豬獾,也是典型的晝伏夜出動物。
(三)臆想
最近很火的三星堆遺址,也曾出土鴞尊和其它鴞形物,可見古蜀人對鴞的崇拜一一鴞應該也是古蜀人的神鳥。
突發奇想,三星堆出土的“千里眼順風耳”應該是鴞形面具一一鴞的視聽神經極為發達,被認為具有溝通天地的能力。
這是今天的閒扯。
(文中圖片均自網路,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