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長得很像狐,生活習性、居住習慣也相似,都喜歡在地下打些很淺的小洞居住。天氣不太寒冷的時候還能將就著過,但是到了冬天它就沒辦法了,只好四處尋找,希望能夠找到收留它的好心人。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往往是獾伸出援助之手,慷慨地邀滿身寒氣的貉進家做客。
在整個動物界,獾的挖掘能力數一數二,可能也就土撥鼠等少數幾種動物可以和它相媲美。獾的洞穴簡直就是一座迷宮,一般建有好多個洞室,一個洞穴就被稱為一座獾子城。
按說,獾並不是什麼好客之人,脾氣也不算溫和,相反,很多時候還顯得十分暴躁,何以對貉卻那麼好呢?很長時間,這始終都是個謎,終於有人經過長期觀察,揭開謎底。
原來,每到初冬時節,獾一家就忙著打洞築巢,建造新房,以便暖暖地度過寒冷的冬天,忙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在附近活動的貉看到了,就會主動過來幫忙,挖洞它當然不行,但是它可以叼些落葉、枯草之類的過來,幫助獾家做做內部裝修。有時工期緊張,它還會主動充當運輸工具,仰面躺倒在地,任由獾把土堆在它的身上,然後再叼著它的尾巴把泥土運出洞外,這樣一來,就大大地縮短了工期。貉有個外號叫作“土車子”,據說就是這麼得來的。
網路配圖
這樣看來,獾並不是天生的菩薩心腸,見不得別人受苦受難,如果不是貉在初冬的幫助,它不見得會在深冬幫助貉。只能說,它們是互相幫助,也是各取所需,共同分享勞動的成果。
其實,自然界中這樣相輔相成、互相幫助的例子還很多。比如,有一種小鳥常常會停在水牛的背上,啄食水牛身上的寄生蟲。小鳥吃蟲,得到了食物,牛因為小鳥啄食寄生蟲而獲得了健康。
還有鰟鮍和河蚌,鰟鮍夫婦會在生產之前找好奶媽——河蚌,然後雌魚透過河蚌的入水孔直接把卵產在其外套腔內,雄魚隨即在河蚌周圍排出大量精子,這些精子隨著水流進入蚌體後完成受精,受精卵在河蚌體內孵化、發育,直到幼魚長成,才離開蚌體。作為回報,鰟鮍也會自覺地擔負起撫養河蚌子女的重任。在接受鰟鮍卵的時候,河蚌將自己的寶寶從出水孔中排出來,河蚌的寶寶就附著在鰟鮍的鰓或鰭上,魚體受到刺激,便會生出背囊,把河蚌寶寶包裹起來,這些寶寶直到變成小河蚌能夠獨立生活才會從鰟鮍身上脫落。
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狼與狽,據說狽是一種很狡猾的動物,其聰明的程度遠遠超過了狼,所以它一生下來就成了狼群的軍師,狼群去哪裡偷東西,遇到獵人追擊如何逃脫,狽都會給出很好的建議。但是它的前腿很短,不能單獨行走,需要搭在狼的身上才能行走或者奔跑,所以它們常常結伴幹壞事,後來就有了個成語叫作“ 狼狽為奸"。雖然這是個極具貶義的成語,但是如果撇開人為賦予的感情色彩,誰又能說它不是個雙贏的最好例證呢?
■文/選編自“自然學堂博物美文系列”叢書之《走獸記》
■編輯/徐姍姍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