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自橫
陳宇常常回憶起疫情初期的那段經歷。他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也是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長,先後兩次參加新冠病毒抗疫攻關工作。
2020年1月初,陳宇和實驗室同事在7天之內完成了新冠病毒的鑑定和測序工作,將結果上報給政府部門,並公佈在網上。“當時,人員輪流休息,機器一直工作,直到我們拿到病毒的序列,並及時上報。”他回憶說。
疫情高峰時期,陳宇和實驗室同事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人民醫院重症病房、方艙醫院病區、疫情防控點等地,採集氣溶膠樣品,最終揭示出新冠病毒空氣動力學特徵和傳播模型。疫情緩解後,陳宇投入到疫苗研究工作中。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新興微生物與感染》刊發了陳宇研究組的論文成果,他帶領的團隊在冠狀病毒減毒活疫苗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陳宇看來,病毒防治不只是政府部門和研究人員的事情,更與大眾息息相關,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因此科普變得非常重要。從2012年開始,武漢大學開設《病毒與生命》通識公選課,邀請數位教授參加講座。陳宇每年都會參與其中,講授冠狀病毒的爆發與防治。
9月10日,正值開學季,陳宇將講座從武大課堂搬到抖音直播間,做了一場特別的講座,分享人與病毒的博弈。觀眾從選課的武大學生變成了螢幕裡數以萬計的使用者。“病毒從未離開,事實上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只是很多人並不關注,以為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直到武漢封城那一天,人與病毒成了每個公眾關心的話題。”陳宇在直播間裡說。
陳宇這次講座跟學校裡通識公選課的課程設定很像,是抖音“方寸之間,遇見知識——開學公開課”系列直播課程的其中一場。從9月2日到15日,來自北大、清華、武大等高校的教授學者參與其中,每人按照不同的主題完成一場講座。流行病毒、宇宙黑洞、工業設計、電影研究,這些原本冷僻的專業知識成為了直播間裡大家關注的話題。
9月7日,中國科學院教授苟利軍在抖音賬號@上知天文上完成了他的直播課程《目標星辰大海:人類的未來在哪裡?》。他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天文臺恆星級黑洞研究創新小組負責人。
在苟利軍的印象裡,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對於天文學的興趣並不高,將其看作是一種“無用的學科”,因為它無法直接產生經濟收益。相比之下,大眾更關注星座相關的通俗話題,與專業的天文學距離很遠。
近年來,這種情況在變化。2019年3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位元組跳動聯合發起名為“DOU知計劃”的全民短影片科普行動。那年4月,人類拍攝到第一張黑洞照片,在抖音等短影片平臺上廣為傳播。
作為資深的黑洞研究者,苟利軍曾與專業團隊合作製作過一支5分鐘的《黑洞》短片,他撰寫指令碼。黑洞照片公佈後,苟利軍將他的這部短片拆成5支短影片,發在國家天文臺的官方抖音賬號上,獲得了數千萬的播放。此外,他還加入了“抖音科普顧問團”,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平臺上傳播的天文學內容把關。
從去年到現在,我國航天領域的一系列成就進一步引起了公眾對於天文學的興趣。天文學和病毒學一樣,成為了日常可以討論的話題。技術的進步促成了這一切,而新的媒介擴大了小眾話題的傳播範圍。原來深奧的天文學知識也可以這樣有趣,天文學家並不一定要做冷板凳。
“我們本來就不高冷。”苟利軍說,“科研工作者雖然必須嚴謹,但在生活中,我們也像所有人一樣,喜歡有趣的東西,希望分享我們求知的快樂。”在他看來,看起遙遠的天文學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天文學不僅與地球有關,它其實是對於整個宇宙的重構,相當於透過思維方式重構一個所謂的宇宙。”他補充道。
在近2個小時的直播中,苟利軍教授的直播看播人次達到了12.7萬。更廣泛的受眾人群,更即時的互動反饋,是直播課與傳統課堂不一樣的地方,知識傳播的場景也被重構。有研究者認為,直播課堂消除了知識流通的空間侷限與時間掣肘,降低了知識獲取的現實門檻,擴大了知識傳播的覆蓋廣度。
從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抖音就率先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不定期展開直播,邀請在校老師線上講課。以清華大學直播間為例,資料顯示,全年有超過3600萬人在清華大學的直播間進行學習。
或許正因為這種裂變式的傳播廣度,越來越多的學者教授和專業名家正在走出象牙塔,透過新的媒介平臺與觀眾進行直接的交流與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