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有些母親覺得自己一輩子只有犧牲,不禁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悲哀,並轉而對女兒發出永無止盡的牢騷:“天下的男人都一樣,沒有哪個男人的話可以相信。”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即使遇見真正優質的男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也會因為這番話而開始產生懷疑,並且在自己另一半身上尋找可疑的證據。
面對這個狀況,不能只用一句“母親的話語塑造了女兒內在的信仰”草草帶過。因為母親的話,猶如暗示著女兒無論遇見什麼樣的男人,都不應該幸福。
“原來妳都站在爸爸那邊!妳只知道妳自己!”
當女兒不再對母親敞開心房時,便能經常聽見母親這麼說。她們無論與母親對話或爭吵,最後都只有滿滿的無力感和窒息感。母親的結論似乎都是如此:“既然妳站在爸爸那邊,就不可能和媽媽同一隊了;既然妳不能體諒媽媽,那就是壞女兒。”母親這種溝通模式,無異於認定女兒再也毫無用處,強行結束雙方的矛盾。
為什麼就不能站在爸爸那邊?從女兒的立場來看,父親和母親都是和自己骨肉相連的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卻總是任意要求子女選邊站。正如前面案例所見,不顧選邊站對孩子造成何種影響的母親,仔細分析她們所說的話,不難發現她們心裡只有自己。一句“原來妳都站在爸爸那邊”,不但讓女兒動彈不得,也將自己放在弱者、受害人的位置上。
孩子既無法站在父親那邊,也無法站在母親那邊,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夫妻間的爭吵或矛盾總是犧牲孩子,讓孩子非得選邊站。無論是唆使孩子改變丈夫的妻子,還是將扮演妻子情感支柱的角色轉嫁到女兒身上、再悄悄抽離的丈夫,都是一樣的。將女兒當作情緒垃圾桶,不停傾倒丈夫缺點的母親,其實不只是讓女兒接受情緒而已,更可能讓女兒日後在與男性建立正常關係時,困難重重。雖然沒有必要在孩子面前美化父親,但如果母親非得把孩子心中父親的角色抹去,或是將父親塑造成加害者、壞人的形象,那麼,因此受到最大傷害,並得為此付出代價的人,將不是丈夫,而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