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不打算再拿北大教授說事了,但你說巧不巧,又看了一本書,叫《城裡的房子:讀懂中國房產財富的邏輯》。
因為上一次教授瞎用資料的緣故,我這次抱著很大的戒心。
總結來看,無甚新意,教授也認為房子的邏輯很簡單,就是人。
書中,大半的既成事實,小半的胡說八道——也就是說基本沒用。
全書最精華就在最後一章的問題裡了,問的問題都很有水準,答案就不太行了。
本文不打算對房價做一個總結,僅僅提取徐遠教授在書中的主要觀點,我來發表點不同的觀點,大家自行判斷。
現在房價/十年後中高收入=7,所以北京房價合理?
教授原話:“房價收入比”中的“收入”,指的是“未來的中高收入”,也就是說,房價收入比是指現在的房價和未來中高階層的收入的比,而不是現在的房價和現在的平均收入的比。加“未來”,是因為目前的房價是對未來收入的反映。為什麼是“中高”呢?因為未來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房——只有中高收入階層才買得起房,其餘人需要租房住。
教授的計算過程:以北京為例,現在北京普通的家政服務人員、快遞員的月平均收入是六七千元,好一點的上萬元;有學位、有幾年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月收入經常在2萬元以上,一年就是24萬元。以後者的年收入為準,按照每年8%的增速,10年後的年收入就是52萬元,夫妻兩人的年收入就是104萬元。現在北京一套小三居的平均價格是700多萬元。這樣計算下來,現在的房價和10年後中高收入的比值只有7倍多,說明房子並不算很貴。
國際公認比較合理的的房價收入比是5-7,這樣看來北京房價(2017)不高嘛!
看到這兒我就想去查查徐遠教授到底是什麼教授了。
徐遠,數學學士,經濟學碩博,經濟學教授。
不知道是教授忘了還是壓根沒學控制變數,別的國家算房價收入比就是用現在的平均收入,為了證明我朝放假不貴,就要用十年後的中高收入?
中高收入也是拍拍腦袋算的,GDP都不保8了,教授敢給名牌大學生報8?
那可不,10年8%直接翻一倍,中高收入又比平均收入高一倍起步,那30多倍的房價收入比可不就只剩7倍了!
這種“長遠視角”我在股市見多了:比亞迪160倍市盈率,看起來很貴,但盈利每年增長20%,十年後市盈率就剩下25倍了,看起來也不貴嘛!
那可不,按30%年增長算,市盈率只有12了,簡直就是低估啊!
只要你願意,就能湊出你想要的結果。
但大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如果十年後比亞迪迴歸25倍市盈率,且實現年均20%的增長,十年後的股價和現在是一樣的!
同理,如果十年後,北京房價迴歸了正常的7倍房價收入比,按照收入8%的年均增長,房價可是要腰斬還多的!因為中高收入比平均收入大了一倍還多!
十年後北京的房價收入比是多少?工資增長是多少?潛在的需求是多少?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相比紐約,北京的房價比日本更合理?
教授原話:1990年的時候,東京好點的房屋均價大約是8萬美元/平方米,當時紐約房屋均價每平方米不到1萬美元。也就是說,1990年的東京房屋均價是當時紐約的8倍。再看2017年的北京房價和紐約房價:2017年紐約的平均房價為每平方米2萬美元多一點,北京的均價為每平方米1萬美元多一點——紐約房價是北京房價的2倍。換句話說,以紐約房價為錨,東京房價是它的8倍,而北京房價是它的1/2,簡單換算可知,2017年的北京房價是1990年東京房價的1/16。所以,我們北京的房子雖然很“貴”,但是和1990年的日本還差很遠,遠遠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很好,這次教授又忘了收入這件事了。
我查到的資料:1990年,日本房價最瘋狂的時候,東京圈的人均年收入為694.1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39萬元) 。距離圈十公里以內(大概相當於北京5環以內)的均價摺合人民7.29萬元/平方米,這還是當年的價格。
偏高了算,泡沫時期的東京,房價收入比不過20多,如果按家庭收入算(正確的演算法),才十幾……北京現在奔三十了……
是的,東京房價泡沫是同期紐約的8倍,北京是同期紐約的一半,2017年北京人均收入是紐約的七分之一,那是不是等於同收入下北京房價比紐約貴3.5倍呢?
資料沒找到,但我拍拍腦袋,萬一泡沫時期東京的人均收入是紐約的兩倍,那同收入下東京房價泡沫就是同期紐約的4倍,和3.5差不太多啦!
話說回來,教授這麼說什麼意思?我們的房價還很低,加油往上衝,超過日本,然後也來個失去的二十年?
買房比炒股賺錢?
教授原話:從2003年到2017年這14年時間裡,房子漲了近10倍,一線城市的房價從每平方米5 000元左右漲到50 000元左右,二線城市的房價從每平方米兩三千元漲到兩三萬元。如果考慮按揭,過去購房的首付平均為全款的30%,也就是加了3倍多的槓桿——這樣計算下來就是30多倍的收益率。這樣的投資收益率,是遠遠超過股票收益率的。做個比較,如果你買了股票,同一時間段內,上證指數漲了4.5倍,深證指數漲了4.7倍,中小板指數漲了6倍,港股的恆生指數漲了4倍,不管與哪種相比,買房的收益率都要比股票收益率高5倍以上。
這資料亮出來我沒話說,但說槓桿就欺負人了,過去房子確實比股市好,但問題是,未來是強者恆強,還是均值迴歸,大家自己判斷。
冷知識:過去十四年用大盤比房子,我覺得不講武德,於是我去查了這十四年萬科的投資回報,嗯——60倍,沒用槓桿哦!戰勝了三倍槓桿的房子。
看得我都想用萬科對沖房價了……
國外買房收益明顯低於國內?
教授多次表示:千萬別在國外買房,國外的忙放手一明顯低於國內!
教授的論據是:從歷史收益看,國外的收益比國內差很多。
但因為中國經歷了一波高速發展啊。
而且,歷史好就一定好?過去牛未來就一定牛?
有些東西是強者恆強,有些東西要均值迴歸。這就看大家相信——漲多了就跌,還是跌多了就漲?
而且,高速增長還能維持多久呢?
我們都知道國內的房子的估值——也就是房價收入比是挺高的,中國絕不是特殊的那個,房價收入比一定會迴歸正常水準的。
迴歸的方式有兩種,收入迅速增加跟上基本不變的房價,房價跌下來等等緩慢增長的收入,或者兩種方式都有——但無論是哪種方式,我想都不是投資者願意看到的。
國內房價收入比高,但國內收益更好,推出的結論是國內房價收入比會更高——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順便幫教授複習下,這叫歸謬法,又稱反證法。
先買站票上車?
教授原話: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很多人以為買房自住要一步到位——面積要夠大,位置要夠好。然而現實是挑來挑去找不到完全滿意的,就耽擱了,沒上車,然後就看著房價一直漲,越來越買不起,最後被列車拋下。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其實就是先上車——買個買得起的小房子,隨著小房子的增值,再找機會換大的。這樣上了車,跟著列車一起前進了,就不會被拋下。
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小明只有30w,貸款買了一個100w的小房子;五年後,房價翻倍了,小明也還完了貸款,想改善下住房,發現原來500w的房子變成1000w了……
這五年小明從30w變成了200w,其中90w來自還款,淨賺80w,看起來這就是上車的好處;但仍然不足以改善太多,因為房子是等比例增長的,工資卻是一點點攢的,上車會好一點,但不意味著能跟上。
這是一列車頭會離車尾越來越遠的列車。
而一切的前提在於,房價會繼續高速漲。
位置位置位置?
教授沒完沒了強調,位置位置位置,位置是最重要的。
我小人一次:以後萬一你買的房子不漲,那就一定是位置不好!
不能怪教授!
不談租售比和房產稅
寫國外房子回報低的時候,作者就記得寫租售比,寫房產稅,以證明國外的收益很差。
寫國內的時候,閉口不讓租售比,說房產稅很慢很難,誰知道國外的今天不是國內的明天呢?
總結
別聽教授“胡說八道”了。
剛需該買就買,投資碰都別碰!
完!
這是揉揉人人的第241次成文,是他又一小部分平凡而無聊的人生,也是他又一點小小的進步。
感謝閱讀,感謝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