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訊點選---今日頭條《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10章 七個習慣——概論(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第10章 七個習慣——概論(下)
不論權威式還是縱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態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著他們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討好子女。至於鵝,也就是孩子未來的責任感、紀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無關緊要了。等到子女進入關鍵性的青春期,產生認同危機之後,過去與父母相處的經驗——父母是否不帶批判地傾聽,是否真心地關懷等等——將決定父母能否與子女親近、溝通,甚或影響子女的行為。
舉例來說,你要求女兒保持房間整潔,這是你希望得到的產出——金蛋。而你的女兒就是產能——那隻鵝。如果她覺得你的要求並不過分,便會心甘情願地整理自己的房間,無須旁人催促,因為她知道許下承諾就不應食言。這時她是一項可貴的資產,一隻會生金蛋的鵝。
但是如果你只問房間是否整潔,毫不顧慮她的感受。那麼即使頻頻嘮叨,甚至以威脅、吼叫迫她就範,也是徒勞無功。因為你忽略了鵝的需要與福祉,它自然不會生金蛋了。
關於產能,我和我的一個女兒有一些有趣的經驗。有一回,我們計劃單獨呆上一天,我對她說,“寶貝,今晚是屬於你的,你想做什麼?”
“噢,不用了。”她回答說,“我想做的,你不見得就想。”
“我希望做你想做的,不管你想做什麼。”我誠懇地說。
“我想看《星球大戰》,可我知道你並不喜歡這類科幻片。過去你看時,從頭睡到尾。算了吧。”
“不,寶貝,如果你想看,我會願意看的。”
我們去了。她坐我身邊,給我講解。我成了她的學生,她的聽眾。
這不是有計劃的產出經驗;這是產能投資的偶然成果。但是我們也得到了金蛋,因為鵝——父女關係的質量——養得很好。
團體的效能觀
任何正確的原則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的狀況。本書所提到的每個原則,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團體(包括家庭)。
產出與產能平衡的原則,在團體生活中如何運用呢?假使組織成員運用物質資產時,不尊重平衡的原則,便會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遺禍繼任者。
比如某人負責管理一部機器。為了討好上司,便把產能發揮到極致,從不維修,任由機器日夜運轉。結果產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利潤因而激增。由於公司此時正在迅速擴張,升遷機會多,所以不久他就獲得晉升,得到了金蛋。
但如果你接替他的職位,接收到手的卻是一隻病鵝,你必須加倍維修,給予機器喘息的機會。結果成本飛漲,利潤劇降,這些損失會算到誰的賬上呢?當然是你。你的前任者破壞了這項資產,但會計賬簿上卻只列出產量、成本與利潤。
再談到人力資源。產量與產能平衡的原則,對一個團體的人力資產——即顧客與員工——的運用更為重要。
我認識一家以蛤蜊濃湯叫座的餐廳,每天中午都高朋滿座。可是後來餐廳轉手,新老闆認為利潤重於一切,於是在濃湯中摻水。第一個月的確大發橫財,因為成本降低,顧客卻依然捧場,但是漸漸地顧客不再上當。失去了顧客的信任,這家餐廳最後終於門可羅雀。即使此時老闆想重新回頭,可惜已失去寶貴的資產——顧客的信任,會生金蛋的鵝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雖強調顧客至上,卻完全忽略為顧客服務的員工。我的建議是:“你希望員工如何對待顧客,就如何對待員工。”
因為你可以收買一個人的雙手,卻買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誠與熱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買一個人的形體,卻買不到他的頭腦,而頭腦才是創造力與才華智慧的大本營。重視人力資產的主管,應該把員工和顧客當作自願工作者一般好好對待,因為他們確實是心甘情願地奉獻可貴的心智與忠誠。
在一場討論會上,有人問:“對懶散與表現欠佳的職員,該如何整頓?”一位仁兄回答:“投幾顆手榴彈!”有些人頗附和這種強勢管理的主張——“不爭氣就淘汰”。
可是接著又出現下面的回答:
“誰來收拾殘局呢?”
“不會有殘局。”
“那你何不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顧客:‘如果不想買就滾蛋吧!’”
“那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顧客?”
“那為什麼可以這樣對待員工?”
“因為他們是我僱來的。”
“原來如此。請問你的員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奮工作?流動率大不大?”
“別開玩笑了,現在根本找不到好幫手。人人都想請假、兼職、跳槽,對公司毫不在乎。”
像這種只重金蛋的態度,實在難以激發員工的潛能。眼前的盈餘固然重要,但卻不應凌駕一切之上。
過分重視產出,會破壞健康、耗損機器、降低銀行存款及危害人際關係。但太過維護產能,就如同一個人每天長跑三四個小時,滿以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實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斷念書卻從不事生產,只知坐享別人的金蛋,永遠不敢面對現實世界。
惟有產出與產能取得平衡,才能達到真正的效能。雖然你常會因此面臨困難的抉擇,但這的確是效能原則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證這個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點事情,熬夜不眠,結果卻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體不適?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覺,則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並準備迎接一天的挑戰?
或者,有時別人雖屈服在你的壓力下,你的內心卻仍感到空虛。這時候倒不如開誠佈公,努力經營人際關係,反而能贏得信任與合作。
產出與產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準。它是燈塔,也是本書闡述的七個習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