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時,心不定,很浮躁,讀法也是囫圇吞棗,可能和作者確實寫得瑣碎也有一定關係,但並不是全無收穫。
前段時間,某人問我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說是尋找內心的安寧和平靜(至少在我人生的現階段,我覺得是這樣的)。書中也寫到“人在真理路上的七個階段”:
一、 墮落的自我。人靈魂受困在物慾追求上,為了滿足自我的需求而掙扎受苦,又一直將自己長期的不快樂歸咎於他人;
二、 責難的自我。當知道了自己的卑微與貶抑,不再怪罪別人,而怪罪自己,甚或自我否定;
三、 啟發的自我。當體會到屈服真諦,必然有充分表現出的耐心、堅毅、智慧與謙卑,那麼世界就充滿了啟示,而美麗喜悅;
四、 寧靜的自我。認知自我,不管生活中有什麼困苦,都能感受到慷慨、感恩與永不動搖的滿足;
五、 歡喜的自我。不論在任何環境中,都感到喜悅,世俗的一切都沒了差別;
六、 賜福的自我。這個人成了一盞明燈,散發出能量給任何有需要的人,甚至所到之處,都能讓其他人的生命產生劇烈的變革;
七、 淨化的自我。萬人,只有極少數人達到,達到了他們也不說。
從這看來,我的人生追求似乎在第四階段,而我還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跳來跳去。按理說,書籍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我們讀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對於這種結論性的東西,我們即使瞭解了,也無法一步到位到達那種境界。既是追求人生真理,不嚐盡人生滋味,怎能提升人生境界呢?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的,教訓也是一樣。不犯錯誤,不知心之所向。不嘗試墮落的快樂,就不知聖人的喜悅。《遙遠的救世主》中,也說過“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我覺得作為一個凡人,達到境界四已經難得。之前看《Eat Pray Love》,書裡提到印度的一些大師,身處他們周圍,就可以被他們的磁場所影響改變,那他們是達到了賜福的自我?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看到這部分描述,覺得作者是真的能扯。但是三人成虎,現在我沒有那麼堅定了。也許人真的可以在把自己淨化到一定程度後,達到可以影響和啟發別人的狀態。
《暫坐》裡的十二位女子,其實也都沒有脫離物慾掙扎,她們開始因緣相聚,其樂融融;而後因利生隙,開始恩怨情仇;最後又因故四散,發現光鮮的外表下,每個姐妹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暫坐”二字,既是書名,是書裡的茶莊名,是書里人的命運,也是人生常態。我們就是從某個地方來,在這個地方暫坐一下,與這個人做一會兒伴,然後又要到別的地方去。
至於我自己,不知道還要在境界一二中掙扎多長時間,何時才能提升境界。所以到底什麼是境界提升的出路?書本的知識?前人的智慧?還是自己那些不可論對錯的人生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