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藏旅遊,除了欣賞世界屋脊上的雪山、冰川、草原、峽谷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領略厚重的藏族文化,而要領略藏族的文化就不得不說西藏無處不在的宗教場所,著名的布達拉宮、大昭寺、色拉寺、桑耶寺、扎什倫寺、薩迦寺等都是其中的經典代表。
西藏的寺院很多,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著名的寺院,而且歷史都很悠久、文化都很厚重,而且各具特色。位於西藏東部的昌都,有兩個寺院是不得不介紹的,一個是渝帆在前文中介紹過的強巴林寺,一個有著六百多年曆史、以強巴(彌勒佛)命名的寺院;另一座就是本文要向大家介紹的西藏笨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院——孜珠寺。
孜珠寺位於昌都的丁青縣,丁青在藏語中是大臺地的意思,古稱為瓊布,全縣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但人口不足十萬,是一個真正的地廣人稀之地,丁青位於怒江的上游,317國道穿境而過,是昌都的西大門,也是著名的冬蟲夏草之鄉、象雄文化之鄉、熱巴藝術之鄉。
孜珠寺因孜珠山而得名,而孜珠在藏語中是六座山峰的意思,所以孜珠山也就是由六座山峰組成的一個小型峰群,站在它的對面觀景臺上,可以看到六座山峰一字排開,分別是:如意珍寶峰、無垢水晶峰、見平等性峰、達願喜樂峰、不變雍仲峰、第六碩大頂戴峰。
據當地朋友介紹,孜珠山是苯教四大神山之一,對苯教的發展和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幾千年來它在藏區的宗教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到處都是修行者留下的手印、腳印以及巖壁上修行洞裡自顯的佛像、壇城、真言等。
據說以這幾座山峰並不叫孜珠山,而叫水晶山,山中岩石的主要成分是優質的鐘乳石和水晶,其中含有珍貴藥材石中黃,其藥用價值極高,藏醫相傳孜珠山裡的藏藥品種極為豐富,其中鐘乳石、石中黃、冬蟲夏草、高山龍膽等幾十味藥材不僅富集,而且質量更屬頂級,所以孜珠山也被譽為利於眾生的藥材寶庫。
孜珠山與西藏很多山峰都不一樣,山勢極為陡峭,而且山的兩邊如同兩個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地質地貌,一邊是燦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一邊是碧草如茵的高山草原,而且這些山頭千姿百態,有的像飛龍,有的像獅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鵬鳥,而且這些山峰中有很多的山洞,據說都是高僧大德的修行洞,其中出名的就有108個,包括穆秋丹珠修行洞、達拉美巴修行洞、東炯圖欽修行洞、佔巴南喀修行洞、俄丹巴瑪修行洞、才旺仁真修行洞、白瑪通卓修行洞、羅丹念布修行洞、迷希修行洞、桑傑林巴修行洞等。
孜珠山是苯教的四大神山之一,據說苯教的祖師辛饒彌沃曾來孜珠山傳法時曾預言:孜珠山將對苯教佛法的弘揚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將出現許多利於眾生的大成就者。到了公元前十世紀,當時的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在吐蕃各地修建了三十七處苯教道場,而孜珠寺便是其中之一,如此算起來,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孜珠寺輝煌了幾千年,基本沒有受到戰火影響,唯有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遭受嚴重破壞,1982年在當地活佛的主持下開始修復,很多寺藏聖物在劫難中被虔誠信眾冒險保護下來,又逐漸返回了寺廟。寺廟建築也初步得到恢復,大批傳統的宗教儀軌,尤其是永斷惡趣神舞法會得到了恢復。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的孜珠寺已經恢復了扎倉、辯論、禪修三所學校,修通了上山的盤山路(11公里,比怒江七十二道拐的拐還要多),僧眾已經有200多人。
孜珠寺屬於西藏最古老的苯教,苯教是佛教傳入西藏前就盛行的一種古老、原始宗教,據說苯教最開始是以萬物有靈論的思想為基礎、多神自然崇拜的原始巫教,有民間宗教職業者,舉行各種祭祀儀式,這時苯教被稱為“朵本”,也就是土著苯教。後來從象雄地區向全藏傳播一種具有系統宗教理論的苯教,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後來又與印度傳來的佛教相互吸收和融合,最終形成了如今理論化、系統化、制度化、規範化的苯教。
孜珠寺的對面有一個觀景平臺,可以看到整個孜珠寺的全貌,按照當地朋友的介紹,孜珠寺可以分為內明學院、喇榮、扎倉學院、無垢大殿、禪修學院幾個部分,其中內明學院主要是學習宗教的地方,扎倉學院是學習辯經的地方,禪修學院是喇嘛修行的地方,而喇榮是歷代活佛居住的地方,無垢大殿則是整個孜珠寺的主殿,裡面供奉著很多佛像,有很多都是國家一級文物,不過裡面不能拍照,所以大家看到本組照片,基本都是外景。
中間最為顯眼的便是孜珠寺的無垢大殿,也是整個孜珠寺最顯眼、最宏大的建築,大殿的首層高約7米,裡面雕樑畫棟,裝飾著許多古老象雄風格的圖案,均為天然顏料手工繪製而成,十分精美,大殿的中心有十二根硃砂大柱從一樓直通三層,雄偉挺拔,大殿右側為高達12米的辛饒如來像,全身鎏金,鑲嵌著各種奇珍異寶。
孜珠寺海拔高達4800米,是西藏海拔最高、最古老的寺院,以前盤山公路沒有修通之前,一般人根本無法到達,只有大毅力者方能登上,所以被人們稱為有緣者才能登臨,而且山上風雲變幻,常年很多時候都籠罩在雲霧之中,很多人好不容易爬到山上,依然無法看到孜珠寺的真實面目,所以它一直給人非常神秘的感覺,非有緣人,難看到的天空之城。